秦并六国前的地图
秦并六国前的地图如下: 扩展资料: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参考资料:战国七雄百度百科
秦始皇统一的六国是哪几个国家?
秦始皇统一的六国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 1、齐国——在今山东淄博。 疆域为位于今天山东。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2、楚国——在今湖北荆州。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3、燕国——在今北京。 这个时期燕国的疆域,主要包括冀北、今北京地区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周围多分布着戎狄和貊部族,东南与齐邻接。 4、韩国——在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5、赵国——在今河北邯郸。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 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为赵之别都,赵国在邯郸、邢台定都长达一个半世纪。 6、魏国——在今河南开封。 境内现包括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和河北南部。它西临秦国,东临淮河和迎水,西临齐国和宋国,西南与韩国接壤,南与楚国接壤,北与赵国接壤。 魏国第一个都城是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从此,魏国称梁。 扩展资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的文本;修筑长城,驰骋正道;6个国家的人民和平民被迫迁移。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六国贵族因宗族关系而“复燃”,他们被迫迁往咸阳看管皇陵,或迁往西南偏远地区。一些平民也被迫迁移,这被称为“迁移”,去做苦工,比如采矿和挖盐井。 公元前215年,秦军大将田孟攻占九元江南,设34个县,并建立九元县(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西北部)。 六国统一后,商鞅变法时强烈反对的各种学校和人才都来秦国任职。也许是秦始皇采用了“具有秦特色的商鞅变法”,导致了秦朝各种迷信的盛行。 其中,黄老道家与阴阳学校综合儒家理论,法和道教提出所谓的“五结束第一美德”,尤其是信任的第一个皇帝,谁相信秦是美德,美德和周的水,水会抑制火,所以秦赢得世界。 齐言的儒生也对儒家的“以讹传讹”进行了改版,认为自古以来就有“以讹传讹”的说法。
秦始皇统一的是那六个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哪六国?
1、秦始皇统一的六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2、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公元前770年西周覆灭后,其封建的数百诸侯国因争霸或兼并,而展开的长达五百余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状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大致和平稳定。
3、秦国自商鞅推行变法,迅速国富民强,逐渐在七国角力中,占据上风。关东六国虽多次合纵抗秦,但外因秦国强盛,内因内部勾心斗角,遂被实行“连横”、“远交近攻”政策的秦国各个击破。
4、“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大战”,赵国惨败,仅被秦坑杀的赵国降军就高达四十万。此役,将关东六国中,唯一可与秦抗衡的赵国彻底打残。
5、自公元前230年起,在以秦王嬴政为首的秦国统治集团策划下,秦国用十年的时间,逐一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古风·秦王扫六合》对此赞叹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灭六国,将天下划分为多少个郡?
秦灭六国,将天下划分为36个郡,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取消分封制,国家管理上推行单一的郡县制,废诸侯,立郡县,采用郡县制。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
秦统一六国之后设了多少郡县
秦始皇把全国划分为36郡,下设县,长官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史称郡县制度。
沿革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 ,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县之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 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这一时期的郡地位比县为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到了战国时期,有名可考的最早设置的郡当为魏文侯时的西河郡(吴起曾为西河守)、上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领军之权。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40郡之多。汉时不断增立新郡,东汉顺帝时全国共有105郡国。国指诸侯王国 ,武帝以后 ,国的地位相当于郡。一郡所统之县,一般约为20县上下,一郡总人口数以20万左右者居多,多者也可逾百万。汉代一县,其面积大约为方百里。汉代列侯所食之县曰侯国,皇后、公主所食之县曰邑,有少数族居住之县曰道。县之下置有乡、亭、里 。里是民户聚集之处,犹如后世之村落。秦称郡之长官为守 。汉景帝时改名太守,西汉时郡的军事平时似主要由郡尉主管。由于郡守要兼领武事,故当时人常以“郡将”称之。郡之长官,除太守外,秦置监、尉。西汉置尉而不置监。景帝时改尉为都尉。都尉和太守的治所可分设于两地。都尉也设府置官属,在郡中和太守并重,有时可代太守行事。县之长官为令、长。新莽时曾将令、长改名为“宰”。《汉书》说县满万户者,其长官称令,不满者称长。令、长的职责是掌管一县的治安、刑讼及赋敛徭役等事。令、长之下设丞一名,以主文书、仓库和监狱。 又设尉,专管武事,大县则设左尉 、右尉各一人。汉代的太守、令、丞、尉皆由中央任免。
作用 郡县制确立后,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汉之制,郡守于每年秋冬向中央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即在这时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有功者可受奖赏或升迁,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和考课相辅而行的是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等可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由于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到最基层,保证了政令的划一性。秦汉的郡县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为后来2000年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东汉末年,原监察区性质的州转变为郡以上的行政区,地方行政制度始成州郡县三级。隋开皇三年(583), 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至元,郡名完全废弃。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往往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县与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是直接隶属于国君的地方行政区域,有利于国君对边远地区的统治。春秋中期以后,设县的国家增多,有的在内地也设置了县,县开始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春秋末期,有的国家又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设置了郡。这时的郡,虽然面积比县大,但是由于偏僻荒凉,地广人稀,地位却比县低。进入战国后,郡所辖的地区逐渐繁荣,人口增多,于是在郡的下面分设了县。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在边地和内地设置了郡县,产生了郡统辖县的两级地方行政组织。至此,郡县制开始形成。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郡县制使各诸侯国形成了中央、郡、乡一套比较系统的行政机构,对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战国时期,郡县制虽然形成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分立,执行情况不尽相同。直到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才健全了郡县制,进而在全国推广。
战国七雄现在的地理位置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分别如下: 1、秦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内蒙古一小部分,后来势力扩展到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最后灭掉了其他六国,统一中国。 国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 2、齐国:今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一小部分。 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3、楚国:今湖北、湖南大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河南南部、贵州一小部分。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后迁至寿春,在今安徽寿县)。 4、燕国: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一小部分。 国都:蓟(今北京) 5、赵国: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内蒙古部分地区。 国都:原来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来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6、魏国:今河南大部、山西东南部。 国都:开始是安邑(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后来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7、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 国都:原先在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灭郑国后迁到新郑(今河南郑州)。 地理位置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七雄的形成 周朝始,采用分封制,周天子分封了七十余个诸侯国,各个国家尊奉周天子,自周幽王死后,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初期,也就是春秋时期到来,周朝逐渐衰落。 名义上的周天子此时仍然是天下共主,但早已名存实亡,各个国家都开始独立起来,适时百家争鸣,文化丰富。 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战国七雄纷纷大放异彩,秦、楚、齐、燕、赵、魏、韩,成为天下间最强大的诸侯国。 其余的大国小国,因为实力以及影响力的原因,先后被战国七雄灭国吞并,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崛起为第一强国,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
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是什么?
齐国在山东省一带,楚国在在湖北和湖南等江南地区,秦国在陕西省一带,燕国在辽宁省和河北省之间,赵国在河北省和河南省之间,魏国在河南省一带,韩国在山东省和河南省之间。 1、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 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 2、楚国(?~前223年),又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 3、齐国(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 4、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 5、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国都几经变迁,公元前497年,赵简子定都晋阳(今太原),公元前451年,赵襄子迁都邢(今邢台),公元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中牟(今鹤壁),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今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 6、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魏国领土曾先后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 7、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