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会愉快吗?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出自《论语·学而》,是《论语》开篇第一句。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哪里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 现代这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朋友表示欢迎,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很开心。 扩展资料出处 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论语·学而》的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孔子说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孔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集,依照在《论语》中的记载来看,这句话是由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论语》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也是后人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原始思想的重要典籍。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