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的资料
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 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 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该山一大特色。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 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 峨眉山为蚀余山,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 山的中、下部分布着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山顶部盖有玄武岩。 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峨眉山为主体的峨眉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扩展资料: 峨眉山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为侵蚀地貌(峨眉山区)和堆积地貌(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 1、构造地貌 峨眉山主体地质基础为南北向短背斜,四周为断裂所围限,系“褶皱断块山。 ”东南面有峨眉逆冲大断层,与峨眉山背斜斜交切割,断距甚大。 金顶三峰,就是沿峨眉山大断裂而抬升,并经过长期的重力崩塌,强烈的流水切割,侵蚀残留下来的峨眉山背斜西翼的一个单面山,东陡西缓。 2、流水地貌 峨眉山位于中国多雨区,流水侵蚀作用十分活跃,切割深度可达1000米,相对高峨眉山地貌峨眉山地貌差达2649米,山高、谷深、沟长,谷源几近分水岭,山下为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故属深切中山区。 由于峨眉山区地壳自新生代以来,不断地间歇抬升,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十分显著,河谷狭窄幽深,形成龙门洞深峡、白云峡“一线天”嶂谷、范店“一线天”嶂谷、两河口深切(嵌入)河曲以及流水差异侵蚀形成的——“普贤石船”等流水地貌景观。 3、岩溶地貌 在峨眉山区,特别是二峨山和四峨山区,碳酸盐岩层广布,累计厚度达2000余米,且被纵横交错的断裂穿插、切割。 沿断裂带裂隙十分发育,岩层破碎,为山区的地下水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古冰川地貌 川西山地分布着现代山岳冰川,在第三纪更新世冰期中,冰川分布范围更为广泛。 从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资料来考,足以证明古冰川地貌在峨眉山的存在。 作为冰蚀地貌的冰川槽谷——“U”形谷的残迹在峨眉山及其周围分布广泛。 龙门峡上方、黑龙江一线天嶂谷上方、万年寺到清音阁、白龙江上游、自雷洞坪到蕨坪坝上方,均有两壁直立的“U”形槽谷。 5、扇状洪积平原 峨眉山麓系为冲洪积扇连成的坡积裙。 峨眉平原主要由源于峨眉山的峨眉河及其支流符汶河与临江河等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与其北面的夹江平原、彭(山)、眉(山)平原、成都平原连成一体。 6、剥蚀夷平面 峨眉山曾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 由于不均衡的相对升降,形成数次地层沉积间断,在峨眉山区的地貌形态中,有几个较为显著的夷平面,标志着间歇抬升中的侵蚀基准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峨眉山
峨眉山简介介绍
简介:峨眉山是佛教名山,也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山中众多的寺庙,让这里充满了佛陀的气息。 周边可游玩的景点有: 报国寺、万年寺、伏虎寺。 1、报国寺:距离峨眉山山门不远的报国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进入山门的一座寺庙,也是大部分游客游玩峨眉山风景区的起点。寺庙山门上的“报国寺”匾额,出自清朝康熙皇帝之手,这里也是山中佛事活动的中心。报国寺原名会宗堂,清代康熙时期改名。正殿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普贤殿等,依山而建,一重比一重高。 2、万年寺:寺中的无梁殿,全部为砖结构建筑,是万历皇帝为其母祝寿而建。寺中的“行愿楼”内供奉着三宝:佛牙、贝叶经和万历金印,是你不可错过的珍宝。如今的万年寺,大部分建筑是1953年重建的。始建于明万历28年的无梁殿,殿内的内壁下部有二十四个佛龛,每个佛龛内放有铁铸的佛像。 伏虎寺环境十分清幽。 3、伏虎寺:伏虎寺始建于唐代,寺庙深藏在山中,周边被参天的林木包围,如今这里是一座清静的尼姑庵。前来伏虎寺的游客不多,环境十分清幽,给人一种脱离世俗的感觉,寺庙内还提供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