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网站小助手

【八识规矩颂@网站小助手】:今天小南助手分享的内容是——八识规矩颂原文解释八识规矩颂,原文,解释,,,,,小南将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八识规矩颂原文解释
八识规矩颂原文解释
提示:

八识规矩颂原文解释

八识规矩颂原文和解释如下: 一、原文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二、解释 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 [八识] ,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

《八识规矩颂学记》11.25
提示:

《八识规矩颂学记》11.25

  第三位就是通达位,一般也称为见道位。此位的菩萨以无分别智,实证唯识真胜义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现观寂照,证受如如,名为通达位。又因为此位的菩萨,最初照见真如实相初入圣位,所以又名为见道位。

  见道位又有真见道和相见道之分。简单讲,“真见道”其实就是根本智,“相见道”就是后得智了。真见道是在见道位起无漏的根本智,实证真如;相见道是在得到根本智以后,起后得智,善观诸法事相的无分别智,后得智。

  根本智是实证真如,后得智是见如幻法相。性由相显,所以证性必于相中,这个就是“色即是空”,所以我们先修境空,再修心空;相由性成,故见相必于性内,这就是“空即是色”。

  见道所得到的利益是什么?开悟以后,即菩萨见道以后,能够获得真实利益。第一个是第六识、第七识开始转识成智。第六意识转得一分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转得一分平等性智,虽然没有圆满,但是已经获得一分无分别智了。你看,《八识规矩颂》上就说了:“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这是讲第六意识超凡入圣的过程。第六意识在初登圣位,初地(欢喜地)菩萨的入心的时候,每一地他要有入心、住心、 满心。在刚刚进入初地,初地入心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断分别起的我法二执;分别起的我法二执断掉了,但是俱生起的我法二执还没有断除,所以叫做“俱生犹自现缠眠”。

  分别起的是什么?第六意识而起的,俱生起的末那识我执识而起的。所以古德有一句话,叫做“初地下品转,八地中品转,等觉上品转。”入初地的时候,第六、第七先转——他只是把分别我执、法执能够断掉,但是俱生的我执、法执要到第八地不动地的时候才能够转。但是仍然还没有究竟圆满,要究竟圆满是要到等觉菩萨。也就是说什么?十地满心——差不多到等觉菩萨了。

  十地的最后一位“十地满心”的时候,那个时候是转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的时候,也是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的时候。那么同时,我们的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就圆满了,第七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也是称为上品平等性智了。第七末那识超凡入圣的时候,转的方法、转的次第也差不多。偈颂上说:“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末那识也是在初地的时候,在欢喜地入心时, 转为下品平等性智。所以说这第一种利益,就是转得一分妙观察智成就一分平等性智。

  第二种利益,就是分别我执、法执二障(二障即烦恼障、所知障)的现行和种子皆已断除。菩萨通过第一阿僧祇劫的精勤修习,在加行位的最后“世第一位”时,就已经能够遣除了分别我执二障的现行部分,入见道位能够得到,成就真现量,能够成就真见道、相见道的时候,分别二执二障的种子,也刹那顿断,超凡入圣,现证唯识性相,这是第二种利益。

  第三种利益是能够远离三涂,断异生性障。从此以后,就能够随大悲愿力示现受生,在人天善道之中,以愿力身去度无量众生。

  第四种利益是生如来家。菩萨见道以后,是为真佛子。上以诸佛如来为导师,中以诸大菩萨为伴侣,下以无量有情为眷属。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绍隆佛种,不久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是见道位的菩萨得到的第四种利益。

  第五种利益是成就百门。“成就百门”在天台宗之中有很详细的阐释,我们只是略说。见道位的菩萨能够在须臾间证百三摩地(一须臾间能够成就百种三摩地);游于百世界(游化于百个世界);承事百如来;化百类身;成熟百类所化有情;寿命百劫;能知前后百劫之事,前一百劫、后一百劫之内的事情,见道位的菩萨都能够知道;于百法门能正思择,对于一百个甚深的法门能够正确地思考、抉择、修持;每一身能够现百菩萨眷属围绕,见道位的菩萨,他每一个化身都能够显现一百位菩萨眷属围绕;以神通力能同时振动百个三千大千世界……







  总而言之,见道圣位的菩萨,他的智悲愿力是无穷无尽的!功德殊胜广大、境界甚深难思议。这是讲见道位的菩萨。在《唯识三十颂》的第二十八颂,就是讲见道位(通达位)的修行境界。偈颂说: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我们刚刚一开始,大家一起念过了。菩萨于通达位,亲证现观之时,不仅仅在所缘上,对于清净无相的真如,离有所得见;就是在能缘上,对于清净无染的正智、无漏智,也离一切有所得见——也就是智都无所得。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这两句要连起来看。就是说见道位的菩萨,“若时”就是见道的时候,菩萨见道的时候,对于所缘的真如,他见道了,所以其实他所缘的,就是清净无相的真如;对于能缘的,清净无漏的正智,也都无所得,都是离一切有所得见。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这个时候他就真正地住唯识性相,因为他真正地现证,能取所取皆空、并空亦空。虚妄分别即名为识,如理观照即名为智。我们要对识离分别执着,同时也要对智离分别执着;远离一切分别执着,才能够证受诸法平等不二的清净真如。真见道证唯识性,相见道是证唯识相;也就是根本智证真如,然后更起后得智,来了知俗谛如幻的境界。那么真见道就是证知真谛,相见道就是了知俗谛,这个时候安住于唯识实性,才是真正地远离能取、所取之相。所以说“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我们对于资粮位、加行位和通达位都阐述了;对于五位之中后面的修道位和究竟位,我们在后续的课程里面再来阐释。我们明白这个五位以后,我们再来看前五识颂的第三颂,就比较容易明白了。第三颂是:

  此颂包括了三个主题:也就是智力、转依和果德。




  菩萨发菩提心、修唯识行,在资粮位,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去广修六度万行,修积福德智慧资粮,圆满顺解脱分的善根,进入加行位;在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加行位中,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和无间定,修四寻思观,得四如实智,能够印可所取境空、能取心空,由此更加勇猛精进到达通达位(见道);在证入初地的时候(欢喜地入心的时候),断分别二执二障,现证唯识性相,再入修道位;由初地,乃至于十地等觉。

  到十地满心的时候,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这个时候前五识同时转为成所作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以后,要十地满心以后,它也能够观人空、法空,所显的真如,但是它不能够亲证真如,只能够于自识变起真如相分,而观人空、法空。因为不能够亲证真如,所以没有根本智,只是后得智所摄,这个叫做“变相观空唯后得”。

  “变相观空”,到了十地满心的时候,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了,这个时候它要在自识上面变起真如的相分,才能够观人空法空,所以叫做“变相观空”。

  “唯后得”就是说:因为它是遍起真如相分,来观人空法空的,所以它不能够亲证真如,它不是根本智,只是属于后得智。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五位,你才能够看得懂这一句话。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这两句容易理解。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前五识已经转成成所作智以后,它在佛果地位,仍然还是不能够亲证真如。因为因地的时候,五识是依五根而起,它只能够观察诸法的事相,不能够体悟诸法的理性、理体,因中如此,果上还是如此。所以说果中犹自不诠真,不诠真就是不能够亲证真如,它只能够变起真如相分,来观人空法空,这是讲智力。

  “圆明初发成无漏”,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的一刹那,前五识同时也转成无漏的成所作智。因为前五识是依五根而现起,五根又是第八识所变的相分,五根属于根身——根身、器界、种子,都是第八识的相分,所以必须要在第八识,圆明初发的时候,“圆明初发成无漏”,圆是大圆镜智,明是智慧。大圆镜智的智慧,初发的时候,前五识才能成无漏,才能够转为成所作智——无漏的智慧,这个叫做“圆明初发成无漏”。

  要知道到了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以后,与它相应的心所就少了很多。为什么?那些染污的心所都没有了!我们说在凡夫位,前五识相应的心所是多少个?三十四个。到了成为成所作智以后,还有多少?那些烦恼心所都没有了,与它相应的根本烦恼三个、大随烦恼八个、中随烦恼两个都没有了。这十三个心所就没有了,还剩下是二十一个心所,也就是五遍行、五别境和十一个善心所。因为五遍行、五别境,它是通于三性的,它没有什么固定的善性、恶性,它是随心王法的善恶,而有相应的善恶的。所以它到转为成所作智的时候,照样还是存在;善心所当然存在,所以还有二十一个心所法,但是它们也都转成为无漏的。

  果地上的成就以后,他的佛行事业,就是“三类分身息苦轮”。前五识转为无漏,他自利的事业就皆已成办,圆满了,就成所作了,成所作智,需要进一步地成办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

  所以如来作三类分身。第一类是胜应身:为大乘四加行位的菩萨,示现千丈胜应身,有大威德,相好庄严,宣说地上的、登地以上的菩萨所修的十波罗蜜,令其依法修行,息其变易生死的苦轮。

  第二类是劣应身:是为二乘及凡夫,示现丈六金身,宣说四圣谛、十二因缘等等法门,息其分段生死的苦轮。

  第三类是随类应身:为了适应各类不同根机的众生,示现种种的化身。好像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十四种无畏……这些等等,示现种种的比丘身、比丘尼身、天王身、乃至于菩萨身、佛身等等,无量的化身,随宜说法,令其离苦得乐。

  如来化三类分身为不同众生说不同的教法,使其止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等等,诸多生死痛苦的轮转,叫做“三类分身息苦轮”。

上一篇:绝世盛宠黑帝的呆萌妻免费阅读 绝世盛宠黑帝的呆萌妻,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百度网盘,资源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