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可以打学生吗:私塾老师打逃课学生,却越打越逃,胡适母亲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孔子曾说因材施教,可老师并非全能,在教学方面亦有自己的习惯。不同于现在的普及教育,封建社会乃至民国早期,私塾式的精英教育依旧是常态。而私塾中的老师,也远非现在孩童可欺的地位,他们不仅掌控学生学业,更有权直接掌控学生的升学事宜。这一点,胡适深有体会。

  

  一、教育投入,毫不吝啬胡适的父亲是当地的贡生,曾多次担任官职,母亲冯顺弟是续弦,几乎一字不识。审视胡适后来的文学成就,不少人或许会说,大才子大文豪胡适,应当是父亲教育出来的。可事实恰恰相反,胡适四岁那年父亲去世,自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冯顺弟虽然一字不识,但她却深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对胡适的教育投入丝毫不吝啬。

  

  胡适年幼时候,在家乡念过九年私塾。每一年,冯顺弟给胡适交学费之时,都会给私塾先生多塞许多钱。起初,胡适一点不明白这是为何,直到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私塾里一共有两位先生,他们为人严厉,对于学生要求更是严格,但凡有学生做不到他们的要求,便会遭到毒打一顿。在当今的社会,老师的这等“毒打”行为,绝对是虐待学生,可在那时候来看,这是老师负责的体现。

  

  然而,对于老师们的严厉,学生们却表现出了奇怪的反应:老师越打,学生越喜欢逃学,学生逃学,老师也就打得更厉害。久而久之,老师的毒打与学生的逃学形成恶性循环。在私塾中,唯有胡适是学生中的例外。起初,胡适也不解这种现象,直到他与其他同学交流,方知真相。

  

  原来,每个学生每年只给老师交两块银元,学生数量有限,老师工资低,自然不愿意认真教。老师教书不认真,学生读死书,达不到要求,自然经常被老师责骂。如此一来,学生兴趣全无,只能逃学。冯顺弟虽不曾读过多少书,却深知人情世故,她见了此种情形,直接给老师塞钱。既然私塾老师缺钱,她便投其所好,只愿他们能好好教导胡适。

  

  二、我若一病不起,不告诉我儿结束私塾的求学之后,冯顺弟眼见胡适有才华,希望他能够继续深造。可是,在那个时代,一个寡妇拉扯儿子已经不易,哪里又多余的钱供他去大城市上学。于是,冯顺弟拿出了自己的首饰和嫁妆,尽数变卖,送胡适去上海求学。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胡适又前往国外留学。

  

  在当时,即便是开放家庭,也并不愿儿子出国留学,一来距离太远,好几年难得见上一面,二来万一儿子在外被吸引,自此定居亦是常有的事。可冯顺弟不这样想,凡是对儿子学习有帮助的,她都支持,不管是去大城市求学,还是出国深造。可冯顺弟也知道,胡适孝顺,难免会对孤身在家的母亲牵肠挂肚。为解除胡适的后顾之忧,冯顺弟特意在其出国之前为他定下婚约,以此告诉胡适:你的母亲现在有人照顾,你放心去求学。

  

  胡适留学期间,冯顺弟曾几次患上重病,她不愿告知儿子耽误求学,只是照好相片,留下嘱托:“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不久之后,胡适学成归国,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胡适,终归是对得起母亲的付出。

  

  三、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了解胡适的人都知道,他的性格随和,鲜少与人争吵。不管是在待人处事,还是在求学问道上,他都一直秉承“自由主义”,坚持宽容恕道,更有作品《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而这份宽容,来自母亲冯顺弟的言传身教。冯顺弟嫁给胡适父亲,便做了继母,胡适之上,另有两个哥哥。其中胡适的大哥,便是个天生的败家子,自小赌博、吸毒,但凡家中有些值钱物件,均被他当了换钱。

  

  在艰难时候,还会有诸多债主追上门来,向冯顺弟要钱还债。这样的大哥,在年幼的胡适眼中,弃之如敝履。可是,每一次母亲冯顺弟,总是好声好气地还债,再对大哥教育一番。随后,大家依旧是和和美美地一家人。在胡适的眼中,母亲冯顺弟几乎不曾与人生气,即便遇到再大的事情,也总是温柔以待。只有自己在学业上顽皮之时,母亲才会关起门来教训自己。

  

  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也正是因此,在胡适看来,孩子的教育,应当全部寄托在母亲身上。在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中,孩子的教育,胡适尽数交给江冬秀。然而,他们的大儿子最终却以自杀结局。母亲的确对孩子影响深远,但并非每个母亲都是冯顺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上一篇:老师可以开除小学生吗:体育老师猛踢小学生生殖器被开除(图)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