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的#百万英雄#知识竞赛中出了一道题:
问:下列作家本名和笔名的对应关系哪个不正确?
1、鲁迅-周樟寿2、巴金-李尧棠3、冰心-谢冰心
结果,正确答案是3,答对者22万人,答1的有105万人,全部落坑。
有网友愤怒了——胡说!鲁迅的原名难道不是周树人吗?难道教科书不是这么教的吗?难道我们被骗了几十年吗?
抱歉各位!鲁迅的原名真的不是周树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3,冰心原名谢婉莹而不是谢冰心。不过,民国史上确实有谢冰心这个人,是北伐时期的女兵,后来也当了作家!
还是先说鲁迅原名的问题吧。
鲁迅是笔名大家都知道的,通常我们也说他的原名叫周树人。但实际上,这个名字也不是他最早的原名。且容我慢慢说来。
1881年9月,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当时,其祖父周福清在京为官,据说抱孙的喜讯传到时,恰好同为翰林的张之洞来访,于是其祖父便以其所遇为新生儿取小名“阿张”。
之后,周福清又以同音异义的字为鲁迅取大名“樟寿”,号“豫山”。
鲁迅7岁进私塾时,即以此为名。
后来,因为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鲁迅常因此被取笑,于是又改字“豫亭”,再改“豫才”。
1898年,鲁迅来到南京求学,其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将自己的本名“樟寿”改为“树人”,这就是“周树人”的来历。
此后,鲁迅使用本名为“周树人”,“周樟寿”的原名遂不为人知。
既然说到鲁迅的本名,这里也把鲁迅的笔名情况说说。
事实上,大名鼎鼎的“鲁迅”二字,本身就是笔名。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首次使用“鲁迅”的笔名。
那么,为什么鲁迅先生要以这两个字为笔名呢?
据许寿裳先生的说法,他曾向鲁迅询问过,后者的回答是:
“我以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
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此外,史学家侯外庐提出,鲁迅的“鲁”取自母亲的姓,一般人把“迅”解释为“快速”并不确切。按《尔雅.释鲁》中云:“牧狼,其子,绝有力,迅。”
按这个解释,“迅”就是古义的狼子,鲁迅以狼子自居,是因为他甘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贰臣。
据说,侯外庐将上述解释向许广平讲过,许广平连声称谢。
当然,也有人认为,侯的解释不免牵强拔高而违背了鲁迅“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之原意,许广平的称谢也许仅仅是客气。
事实上,“鲁迅”二字并非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笔名(只是其中最出名的),据不完全统计,鲁迅先生曾用过超过190个笔名,不完全列举如下:
鲁迅、自树、庚辰、索子、索士、树人、令飞、迅行、树、黄棘、周豫才、周树、唐俟、俟、神飞、迅哥儿、风声、尊古、巴人、某生者、小孩子、学之、敖者、俟堂、宴之敖者、冥昭、杜斐、楮冠、楮冠病叟、华约瑟、中拉、葛何德、封余、许霞、许遐、洛文、令斐、豫才、豫、唐丰瑜、冬华、长庚、宴敖、隋洛文、乐贲、乐雯、它音、佩韦、阿二、丰瑜、明瑟、不堂、白舌、遐观、何家干、飞、罗怃、干、动轩、周动轩、何干、孺牛、丁萌、游光、丰之余、旅隼、苇索、越客、桃椎、虞明、荀继、家干、尤刚、符灵、余铭、元艮、白在宣、一尊、敬一尊、子明、张承禄、赵令仪、倪朔尔、栾廷石、张禄如、邓当世,韦士繇、士繇、翁隼、崇巽、黄凯音、常庚、燕客、白道、曼雪、梦文、孟弧、公汗、霍冲、莫朕、中头、史贲、董季荷、杜德机、朔尔、康伯度、焉于、越侨、张沛、华圉、仲度、茹莼、苗挺、及锋、直、隼、直入、阿法、史癖、且介、庚、敖、越山、康郁、洛、姜珂、越丁、旁、齐物论、乐文、周玉才、晓角、戛剑生,等等。
翻开鲁迅的杂文集《准风月谈》或《花边文学》,就会发现每篇文章的笔名都有不同的,而这些都是在报刊发表时所署的。
作者喜欢用笔名本身并不奇怪。但要说到笔名之多,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很难有超越鲁迅先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