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双万计划是什么意思
教育部双万计划推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大家知道教育部双万计划是什么吗?下面,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育部双万计划是什么意思 双万计划,即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指面向各类不同的普通本科高校,覆盖92个本科专业,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分三年完成。每年3月启动,当年10月公布结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按照建设总量不超过本行政区域内本科专业布点总数的20%,分三年统筹规划,报教育部备案后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同步组织实施。 双万计划有什么意义 1、在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2、覆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分年度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 3、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4、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5、报送的专业第一步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组织开展专业认证,通过后再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6、根据《通知》安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分三年完成。每年3月启动,当年10月公布。 “双万计划”和“双一流计划”的区别 1、涉及到的高校范围不同,如同精英选拔和“普惠” 精英选拔,高校数量有限,不超过137所,并且入选“双一流”精英选拔名单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是此前的985高校,而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大部分是以前的211高校,因此,“双一流”其实还是在为985和211服务,更多的也还是属于985、211等高校; 而具有“普惠”性质的双万计划则不一样,有2万多个名额,层级也没有那么多,大部分的高校都有参与的机会,即便是高校的综合实力较弱,只要有某个或者某些优势的专业,也有机会分“双万计划”一杯羹。 2、服务的目标不同,一个是世界一流的顶尖人才,一个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 从人才方面来讲,既然是“双一流”,那就是为在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科培养出世界一流的顶尖人才而奋斗,“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等联合印发,可见等级之高,国家之重视。 而“双万计划”服务的对象是大部分的高校,也是着眼于为大部分的高校和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而努力,强调的是本科教育工作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才是基本,一个是人才,一个是专业,侧重点不同。 服务目标的不同,决定了二者不在同一层级,但不管是“双一流”建设还是“双万计划”,扶持优秀、分类发展,鼓励办出特色发挥其引领作用的的原则是一致的。 总之,不管是“双一流”建设,还是“双万计划”都强调分类发展、差别化发展,就是为了鼓励高校在定位明确的基础上办出特色,对学生而言,提升自己的能力,学好专业,成为“双一流”或者“双万”中的一员,也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哪些高校是双万计划高校?
双万计划是中国政府实施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之一,旨在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下是2021年双万计划高校名单: 1.北京大学 2. 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 5.华中科技大学 6.浙江大学 7.同济大学 8.南京大学 9. 武汉大学 10. 四川大学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2..东南大学 13. 中山大学 14. 西安交通大学 15.厦门大学 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7.大连理工大学 18.哈尔滨工业大学 19.南开大学 20.天津大学
双万计划是什么意思
双万计划是什么意思 教育部下发通知,从2019年到2021年,全国高校要建设大约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这就是“双万计划”。 填志愿时,双万计划有何指导意义? 双万计划对于高分段考生没有太多参考意义,但是对中分段考生却极有参考价值。 过去,我们在提及一所高校的专业时,往往会看它是不是重点学科、教育部评估名次如何。而这些基本上都是部属高校才有,地方高校的学科评估和重点建设往往只能扮演吃瓜群众。如此一来,中分段考生选择地方高校的专业时往往没有抓手。 现在好了,有了双万计划。比如,成都医学院过去和学科评估、重点建设都无缘,但这次它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都进入了省级双万计划。当一位同学在选择专业时,至少可以从这些专业开始选起。
双万计划是什么意思?
双万计划是中国政府实施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之一,旨在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下是2021年双万计划高校名单: 1.北京大学 2. 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4.上海交通大学 5.华中科技大学 6.浙江大学 7.同济大学 8.南京大学 9. 武汉大学 10. 四川大学 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2..东南大学 13. 中山大学 14. 西安交通大学 15.厦门大学 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7.大连理工大学 18.哈尔滨工业大学 19.南开大学 20.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