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自在成长:【哀悼心理专家李子勋特刊】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

原标题:【哀悼心理专家李子勋特刊】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

我国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先生于10月24日因病去世。李子勋老师温润儒雅,为人亲切真诚,李子勋老师的离去是心理学的一大损失。李老师一路走好,安息千古。

李子勋

李子勋,男,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汇名家网特约讲师。《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著作有《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该书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禅学等于一体,意在帮助更多人学会自我疗愈,教给人们正确对待心理困境及调试思维的方法。

代表著作及经典文字

《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

烦恼、抑郁和哀伤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的心理困境,如何对待这些困境直接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快乐幸福地生活。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会自我疗愈,李子勋以专业的视角和饱含人性关怀的笔墨,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禅学等于一体,创作了这本《你在为谁而活:清醒思考,赢得幸福人生》。教给人们正确对待心理困境及调试思维的方法。

《婚姻的烦恼:李子勋解读婚姻心理密码

书中的书信材料和一语中的的问题都来自深圳版《女友》,原文刊登的专栏为《布鲁夫妻》,成书的时候,为了尊重杂志社的劳动,原文故事变成了通俗的散文诗体。杂志的原主编易虹是李子勋多年的朋友。

《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

李子勋参加心理访谈节目(20张)

本集文章由作者从1995——2005年发表过的文章里精选而出,这些文章以笔名子木、小里、晓立等发表,主要发表在《时尚》杂志、深圳《女友》、上海《双周刊》、《世界都市》、《追求》等著名杂志。文章采自发表前的原稿,没有采用经杂志社删改、编辑的成稿,主要是想体现作者的观点和创作风格。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

李子勋带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解读成长烦恼,讲述沟通技巧,为父母提供陪孩子长大的实用方法。精选成长个案,帮父母解读亲子问题的深层意义,浓缩36讲精华,拓展家庭的快乐生活之旅。

《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的100个快乐处方

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对涉及有关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人际间亲密关系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答。这些解答和普通心理学的解释可能会很不一样,原因是作者一直试图对心理困惑背后的文化进行解读。大多数心理困扰其实是观念冲突所引发的痛苦。作者在一个学习班上问,谁能举出一个不受文化影响的心理痛苦,有人说亲人死亡引发的悲伤是不受文化影响的。作者马上会指出不同文化下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民族在亲人离去时,会举行欢快的告别聚会,送亲人回家(去天堂)。

“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喜欢自己。

我们真的需要改变一下对待生命的态度,珍惜每一个当下,但不要轻易去评价曾经度过的时光,因为此一时,彼一时,今天去评价昨天从来都不是客观的。

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还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竭尽全力去努力,那么你的生命就会一直是充实而愉悦的。

——《人生困境整理术》

当一个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会后悔自己做过什么,因为做过就是生命的获得,他只会后悔那些该做而未曾去做的事情,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去获得了。

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感受等同于别人的感受,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困境的另一个原因。

完美的东西意味着终结或死亡。

追求完美的人会终生处在自我放逐中。

善极是恶,极端的道德社会其实也是恶。

它把所有的人都逼迫进不道德的范畴,人人都觉得自己有罪。

理解流动的感觉与凝固的字词间存在的不同,理解生活的复杂与分类学的简单之间的不确定性,理解知觉中的现实与认知选择与重建中的现实之间的差异,心理学才算入门了。

怀疑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一点点地创造出—种“现实”,最终让怀疑被证实。

越怕失去什么,结果就越会失去什么,这就是生活不变的哲理。

“活着的意义”是文化对人的一种精神压迫。

我们为什么需要意义?是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这样做。生命本身是依自然法则而存在的,生命的意义却是人类社会的文化法则赋予的。

成瘾的象征意义是固着,即不再接受更新,焦虑的象征意义是寻找,总是在寻找而又苦苦寻求不到,就形成了焦虑。

在生物实验中科学家发现,缺乏睡眠只是感觉机体疲劳,缺乏做梦却会出现精神崩溃,甚至身体衰竭。

补充的睡眠基本以做梦为主。

人不知道自己是谁,能理解的只是自己的一部分,这跟年龄与经历有关,跟审美与价值取向有关,也与所处的情境有关。

我经常嘲笑那些追求“自我成长”的朋友们,其实你并不是成长了,而是知道了你不知道的自己,那些东西本来就在你的生命中,你只是重组了你的内心现实。

有些关系的维持不是情感(明知不应该再在一起,但无法控制),而是依赖以及对分离的恐惧。要克服这种“依恋饥渴”,可能会出现戒断反应,就跟戒毒一样,会出现很多身心反应,孤独、空虚、不完整感,甚至抑郁、绝望、失眠、烦躁、哭泣等。

要斩断依恋,需要重建三个心理:

1.要意识到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虽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却远没有整体重要。

2.学会爱自己,爱自己永远大于爱你的恋人。

3.如果你是一只自由的鸟,那么你绝不会迷恋鸟笼。

匆匆忙忙地旅行更像是逃避。

对什么依赖、上什么瘾,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需要什么。

对网络聊天有依赖的人往往在社交方面有些困难;

对网游有依赖的人绝对需要成就感和唯我独尊的体验。

一个不那么爱自己的人,也不可能去爱别人。

爱是一种体验,有爱的体验的人风吹过是乐,雨飘来是喜,内心洋溢的爱把世界渲染出美丽的颜色。

现代人的心理痛苦基本上都是人际间的痛苦,除了不去期待没有更好的处理策略。

人们对婚姻的痛苦源于情爱文化中诸多糟糕的假定,这些假定过于完美,以至于成为婚姻幸福的毒药。

没有人可以用理性去控制内心的欲望。

当人类道德的容许度大时,任何形式的情爱都是美丽的花朵,让路人驻足赞叹;当容器不够大时,情爱的溢出虽不道德但却是必然。

那些看起来让人害怕的人恰恰可能是内心怯懦的人;

那些看起来不想惹麻烦的人,内心恰好是非常笃定的人。

过去的已经不再存在,将来还只是一种不确定的存在,重要的只是现在。

对任何心理困境,你都要说:“这是我的,但我不是它。烦恼是我的,抑郁是我的,哀伤是我的……但我不是烦恼、抑郁、哀伤……我有比这些多得多的自我,在烦恼、痛苦的同时我还有快乐、自信、幸福与骄傲。

想听男人说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装聋作哑,男人比女人更耐不住寂寞。

生命永远是一个人的孤独。

一般能被我们意识到的安全感,或能被我们解释清楚的安全感已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被我们的文化诠释过的感觉,两者不能等同。

因为任何解释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本能本身,而是被文化标记过的东西。

安全感来源于我们自己选定的文化,不安全感也是被自己选择的文化(价值观、概念系统、道德感)建构出来的。

规则、文化等为人类提供安全感的同时,也有束缚的框架,会有一定程度的对人的限制。

要处理内心的不安全感,唯一要做的就是检视我们对自我、对外部社会、对人类的基本评价。

夫妻俩总是彼此造就了对方。

夫妻间有一种内在的互补关系和平衡,几乎可以说,你老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了你,如果当初他选择另一个女子,他在婚姻中的表现会是另一个样子。

李子勋——《你在为谁而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上一篇:李如儒奇葩说:深圳李如儒炸裂《奇葩说》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