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平台资源整合

财险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财险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提示:

财险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作为保险业的新兴渠道,电商渠道近几年发展迅猛。以财险业务为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前11个月数据显示:在62家会员公司中,有33家公司开展互联网销售业务,有28家公司开展电话销售业务。其中,电话销售财险业务795.33亿元,占比11.74%;互联网销售财险业务440.7亿元,占比6.51%,两项合计占到财险业务的18.25%。那么,在2015年,保险电商渠道又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监管篇已落地或要落地的“靴子”俗话说:“亚马逊蝴蝶翅膀的振动到得克萨斯州就变成了龙卷风。”保险行业作为一个政策性极强的行业,监管机构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在保险市场引起剧烈动荡。近两年,监管机构先后就保险电商渠道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意见、办法,这些意见、办法有的已正式实施但细则还未出台,有的正处于征求意见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这些意见、办法无疑将深刻地影响着保险电商2015年的发展。2014年8月份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将保险业的发展提到了国家层面,被誉为保险业的“新国十条”。“新国十条”中明确提出“支持保险公司积极运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促进保险业销售渠道和服务模式创新”,可以说是为未来保险互联网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具体如何支持?有无细则出台?保险公司在致力互联网渠道发展的同时,内心不无期盼、希望“新国十条”这支“靴子”落地的声音更响些、动作更实些。如果说“新国十条”是保险电商在2015年面临的第一只“靴子”,那么《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则将是落地的第二只“靴子”。2014年12月10日,保监会公布了该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稿》中险企严守属地销售的限制将被放开,此外,险企通过社交软件等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也会被纳入监管,这有利于保险业借助更加丰富的互联网工具进行创新。但令众多保险机构忐忑不安的是,在征求意见稿中第29条规定“保险集团公司依法设立的网络平台,参照第三方网络平台管理”,而“第三方网络平台只能提供纯粹的平台服务,不能参与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及客户服务等环节。”如果这一规定落地,势必对一些保险机构集团官网的业务经营权限产生直接约束,不利于实现保险机构系统内网销资源整合的战略部署。据悉,一些保险机构已经通过不同渠道向监管机构反馈意见,希望监管机构对第三方网络平台重新定义。如果说《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的落地将对保险互联网渠道布局产生影响,那么在2015年即将落地的《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冲击电网销渠道价格优势。2014年7月,保监会向各财险公司下发《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就车险费改核心要点征求业内意见。以往保险公司推出电网销车险,因为抛开中介通常可让消费者享受额外的15%折扣。但是如果按照新的费率体系,每个渠道原则上都可以按照自主渠道在7折以上的范围内来进行费率浮动。该指导意见若落地,电网销渠道价格优势将不再独有,很有可能对电网销渠道产生冲击。除上述三个意见、办法外,在2015年对保险电商渠道还将产生深刻影响的是电话销售禁拨管理制度。2013年,保监会先后出台了《人身保险电话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和《规范财产保险公司电话营销业务市场秩序禁止电话营销扰民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保险公司及保险代理机构应建立健全电话销售禁拨管理制度。市民只要登录专门的网站,将自己的手机号码登记之后,即可屏蔽保险公司的电话销售,并可同时设定禁拨期限。禁拨管理制度实施以来,一直持续发酵,先后有厦门、北京、上海、大连、浙江、广东、河北、江苏、云南、黑龙江、江西、湖南、天津等地设立禁拨平台。禁拨平台导致网销拨打范围进一步减少。其中,北京市禁拨平台一年登记禁播电话号码4万多,河北省禁拨号码登记平台一年登记禁拨号码61335个。同业篇互联网保险进入“新常态”与电销渠道相比,互联网渠道发展的更晚、更快,前景也更广阔,可以说是观察保险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窗口”。经过2013年互联网保险元年的探索和2014年的调整,目前互联网保险正步入一种“新常态”。首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保险产品开始崭露头角并将成为今后主流。长期以来,保险网销一直以理财产品和短期意外险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讲,只不过是将传统保险产品搬到线上而已。但是2014年,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开始涌现,代表产品有退货运费险、众乐宝、快递延误险、货到付款拒签险、个人账户资金安全险等。这些保险产品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定制开发基于互联网场景下碎片化的需求,保障范围小而明确,比如退运险针对网购退货环节的运费问题,众乐宝、参聚险等保证金保险针对电商消保环节的保证金问题;二是产品定价基于客户信用、经营数据、历史行为等多方面大数据;三是产品价格因保障范围小而很低,具有“小金额、大批量、高频次”的特点。尽管众安保险的退货运费险每单平均仅有0.7元左右,但是在“双十一”当天保单量突破1.5亿,保费突破1亿元,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可以预计,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保险产品将成为未来互联网保险产品的主角。其次,注重融合、强化传播将成为互联网保险今后营销的基本特点。前些年互联网保险营销媒介缺乏、手段单一,近年随着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传播媒介日益丰富,并且在手段上除传统的礼物赠送外,积分、服务、保险等也成为保险公司促销的“利器”,并且经常融合使用。平安官网2014年12月推出的“买车险、抽红包”活动,就将赠险(可立减保费)、赠礼(可到平安车主商城兑换各类车主用品)、赠服务(可到平安车主商城兑换各类汽车养护服务)、赠积分(平安万里通积分)融为一炉,任由客户选择。另外,由于当前是信息社会信息繁杂,各家保险公司在营销方案推广时更加注重传播,确保相关信息能及时、准确到达目标客户。例如,阳光车险电网销在2014年“双十二”推出营销活动时,事前以《阳光车险互联网新玩法双十二车险省钱风潮》、《双十二战火四溢阳光车险四大法宝护身》等为题进行新闻预热,制造热点话题,覆盖上亿人次。事后以《阳光产险网电销强势崛起单日保费破两亿大关》、《阳光产险网电销“双十二”再现互联网速度》进行收官,牢牢掌控宣传的主战场,形成完善的闭环。第三,场景化销售成为互联网保险销售的基本模式并将长期存在。与传统保险销售的拉客户、反复推销的模式完全不同,互联网保险消费基本上是场景化消费,将保险服务嵌入购买、支付、服务等环节,契合用户保险需求。比如退运险,是将保险服务嵌入到退货流程中;众乐宝、参聚险等保证金保险,是将产品整个流程完全嵌入消保流程中。因为场景化、嵌入式销售,使客户常常在购买流程中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而使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购买转化率得到提高。例如,中国人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快的打车”合作推出的“一号专车”道路承运责任保险,就具有场景化销售的特点,保险业务能够根据场景服务的高速增长而随动增长。上线之初,该保险日单均量为2000-3000,一个月后接近5000,目前日均单量将近4万单。第四,互联网保险销售载体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移动互联网既保留了固定互联网的诸多特点,又适应“碎片化”时代人们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并将成为未来“互联网白金十年的主角”。2014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百度百付宝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用户在移动端上网的比例提升83.4%,超过了PC端。顺应这一趋势,互联网保险产品销售载体也应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2014年12月,中国人保专门联合滴滴打车开展了送红包游戏以庆祝移动端保费销售破8亿元,可以作为这一趋势的缩影。技术篇科技改变世界2014年岁尾,一篇《比价神器透底:同车同险价差最高近千元》的新闻稿在保险圈及消费者中引起不小的反响。稿件报道中国首个微信车险比价神器——“最惠保”面世,该比价器对接了市场上提供网络车险的主流保险公司,车主在微信上输入用户信息和投保方案后,就可获得不同保险公司的直销报价。“最惠保”的出现,使本已火热的互联网保险又添“一桶油”,不少保险公司惊呼“真的是科技改变世界”。除比价神器外,让各家财险公司还感到科技压力的还有车联网的兴起。车联网作为物联网的一个细分领域,是指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通过GPS、RFID、传感器、摄像头图像处理等装置,车辆可以完成自身环境和状态信息的采集;通过互联网技术,所有的车辆可以将自身的各种信息传输汇聚到中央处理器;通过计算机技术,这些大量车辆的信息可以被分析和处理,从而计算出不同车辆的最佳路线、及时汇报路况和安排信号灯周期。随着车联网的兴起,车联网保险也应运而生,成为改变车险行业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首先,车联网保险能提升车险定价的科学性、公平性,针对不同个体设计差异化的费率,比如驾驶行为和习惯较好的、行驶时间较短的用户保费更低。其次,车联网保险有利于保险公司加强理赔的风险管理,降低道德风险;另外,还可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对消费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增值服务。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曾表示,“车联网将从根本上改变车险行业,可能引发一场革命”。目前,人保财险、国寿财险、平安财险和太平洋财险等多家公司积极试水车联网。其中,人保财险已完成了前期技术选型,比如选择产品、保证设备稳定性等,第二阶段,通过北京地区200辆车辆安全完成了模型测试,正在全国五个城市开展15000辆车辆的中期实验,完善技术模型并验证商业模式,待后续大规模推广。车联网之所以被保险公司高度看重,其根源还在于它能为保险公司提供客户关于驾车信息的大数据。大数据对保险业影响深刻,首先是有可能改变保险业商业模式。依托于大数据背后素材的挖掘,剖析出客户要什么,再实施以客户需要为主导的产品和服务策略,进而转化成为保险企业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其次,有助于提升保险企业发展战略。随着大数据的挖掘和使用,有助于保险公司真正实现由以保费保单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提升。另外,大数据对保险技术和经营层面也产生深刻影响,不仅体现在保险产品定价、市场营销等方面,它还有助于企业防范理赔环节的欺诈行为,优化服务流程,构建风险管理模型,以及对财务性指标进行监控和预测。具体到保险电销,建立大数据下的精准营销已成为未来保险电销发展的共识。但大数据从哪里来?如何整合、存储、清洗、应用?这成为各家保险公司探索的重点。以获取客户数据为例,自2007年以来“平安直通”已直接采集近5亿的白名单客户数据,2014年的清洗翻打几乎呼遍了全国的手机客户,赠送出3亿份意外险,获客2.7亿。为加强后期海量数据的处理,2014年6月份,泰康人寿宣布正式启用云计算中心,标志着泰康的“金融云”概念正式落地到保险业务实践。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也在2015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晨会上阐述了其关于“健康云”、“资产云”的理念。毋庸置疑,在2015年保险电商的发展历程中,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如何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文章
提示:

如何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文章

一、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要建立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以及综合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参谋、智囊作用,提高应急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要让应急管理专家全程参与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的决策咨询,加大专家工作保障力度,加强突发事件预测预防预警预报,增强突发事件应急的技术支持能力,确保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二、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

要继续按照“专兼结合、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原则,建设一批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顶得住的高素质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加强防汛抗旱、森林草原消防、气象与地质灾害应急、地震应急、矿山与危险化学品应急、环境应急、道路抢通和运输保障应急、海上和水上搜救应急、重大道路交通事故处置应急、市政公用事业保障应急、卫生与食品安全应急、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特种设备救援应急、通信与电力保障应急等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组织应急专业救援队伍进行业务学习、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三、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

要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覆盖至街道、社区和乡镇、村,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本地区的民兵、预备役人员、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组建街道、社区和乡镇、村级应急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距离现场近、情况熟、反应快、行动快的优势,开展先期应急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和维护社会秩序,做好应急专业救援队伍的保障工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和物资发放,切实提高基层应急处置能力。

四、加强应急志愿队伍建设

要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制定应急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共青团、红十字会、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的招募选拔、组织管理、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完善应急志愿者队伍的物资装备、工作经费、人身保险等保障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者服务机制,切实发挥志愿者在应急的宣传培训、预防演练、辅助突发事件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应急志愿者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应急信息队伍建设

要建立应急信息员管理制度,明确应急信息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应急信息报送的程序与方式,提高应急信息的传递能力,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畅通、高效快捷,为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赢得宝贵时间;要在政府工作部门、乡镇、社区、企业、学校和医院等基层单位确定专兼职应急信息员,组织信息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逐步形成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信息快速传递网络,确保应急信息报送的质量和时效。

六、加强应急研究队伍建设

要整合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管理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实到应急研究专家学者队伍,针对应急管理中风险评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决策指挥、救援处置、恢复重建等关键环节,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及法制,应急管理的技术装备保障等开展研究,加大应急研究的财政投入,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置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应怎么做
提示: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应怎么做

 从雨雪瘫痪北京交通到雪天市民出行基本正常,从首次“非典”应对当今禽流感、“流脑”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正是由于编制了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机制,中国政府面对突发事件时,处理手段越来越从容、自信。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并不意味着从此一蹴而就。面对意想不到的各种突发性灾难,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解决突发公共事件,政府是主角。目前政府要做的就是——提高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
  政府应增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首先,在突发事件之前,必须积极关注、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缘由和萌芽状态,制定周密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尽量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做到未雨绸缪;其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判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再次,对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积极采取应急措施,并用实践增强预案的完备性;第四,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关键环节。应抓紧建立和完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各部门间资源的整合共享与综合利用,以协调有序地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重特大事件。最后,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公务员是解决突发事件的具体操作人员,应努力提高以下五种能力:第一,锻炼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要随时注意疏通信息渠道,要有见微知著的敏锐性,要做好风险调查和隐患分析,从中查找易发生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第二,要锻炼果断临场处置能力。在事现场要迅速进行权衡比较,优选最佳处置方案,协调各方积极应对。第三,要锻炼统筹协调能力。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整合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努力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强大合力。第四,要锻炼指挥能力。越是面对复杂困难的局面,领导干部越应该身先士卒,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带领群众攻坚克难。第五,要锻炼动员组织群众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真实、准确地向社会发布信息,同时发布政府应对措施和公共防范措施等;要及时宣传教育群众积极消除紧张、恐慌情绪,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高我国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检验我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也是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考验。

上一篇:a股市盈率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