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课程

高一化学学什么内容?
高一化学学什么内容?
提示:

高一化学学什么内容?

高中化学第一册主要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碱金属、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浓度、卤素、元素周期律、氧族元素、碳族元素。 高中第二册主要学习-氮族元素、化学平衡、溶液的电离平衡、pH、几种重要的金属(铝、镁)、盐类的水解、有机物、糖、蛋白质。 高中第三册主要学习-晶体的分类、胶体、化学反应的本质、热化学能量变化、电解、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化学计算。 扩展资料: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1、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2、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元素是F 3、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是Cl 4、其单质是最易液化的气体的元素是Cl 5、其氢化物沸点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O 6、其单质是最轻的金属元素是Li 7、常温下其单质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Br 8、熔点最小的金属是Hg 9、其气态氢化物最易溶于水的元素是N 10、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Ag 高中化学必考知识点归纳 1、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H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3、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 4、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C 5、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K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9、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10、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11、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中化学

高中高二化学要学什么内容
提示:

高中高二化学要学什么内容

一般高二会连带高三的内容一起上完。
高二的上的有氮族元素、化学平衡、电离平衡、镁铝铁等金属、原电池、以及有机物(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合成材料
PS:我觉得除了合成材料,貌似都挺重要的。
高三的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电解池、硫酸工业、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PS:我认为晶体的类型与性质、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电解池、硫酸工业挺重要的。
希望这是你想知道的。还有什么疑惑欢迎追问~!

高中化学说课稿
提示:

高中化学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化学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下面是关于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基础。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定性的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逐步认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相关理论简单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简单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问题讨论、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指导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通过合理有效的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2、情境激学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实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实验促学   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媒体助学   通过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努力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并做好相关的预复习工作,做到温故知新。   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进行自主学习等活动,在思考、观察、实验及交流与合作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与本节相关的化学现象,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会”、“会学”、“乐学”。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完成探究实验,并交流、归纳、总结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影响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补充的演示实验得出;应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虽然是教学难点,但由于学习要求不高,所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来完成,能达到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简单分析、认识即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节课设计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活动→自学理论依据→交流归纳总结”。   具体的课堂教学程序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本节课的引入可结合视频和图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不同的反应,反应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说:爆炸反应速度是相当快的,一幢20层的高楼,在不到10s中的时间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为什么不同的化学反应,反应速率会不一样呢?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接着指出:“反应物的性质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来控制反应速率,请大家结合学过的反应或是生活实际讨论有哪些外界条件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讨论归纳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种引入方式,在上课伊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完成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自主完成实验探究,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交流,主动建构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如:请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探究某一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用品:   试管、锥形瓶、试管架、量筒、药匙、保温杯(内装热水)、气球   铁片、铁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盐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为了保证实验设计的合理、有效性,教师应作如下指导:   ①如何设计实验?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即探究什么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反应物,知道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进而采用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②指明某一条件的改变,即进行实验设计时,只考虑有一个条件是变量,其余条件保持不变。   ③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指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几方面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探究。具体实施如下:   每组都提供一定的实验用品,可分别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选择相应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分析。 ;

高中化学说课稿
提示:

高中化学说课稿

【实用】高中化学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学习重难点   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   a、类比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途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b、推理法-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c、言语传递法—适时引导。   d.实践训练法—例题分析、当堂训练。   教学中还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反应热、燃烧热、盖斯定律等理论概念,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重视概念和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2、进行有关燃烧热计算时,要强调以1mol纯物质为标准,因此须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的△H相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出现分数形式)。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之间的换算关系,但还要强调是以1mol纯物质完全燃作标准来进行的。   3、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联系很紧密,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习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发生燃烧的反应为例,不仅巩固、落实了知识和计算能力,还能通过计算的结果说明这些物质燃烧时,其△H的数值都很大,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2)有关热化学   方程式及有关单位书写正确。(3)计算准确(4)反思解题关键处(燃烧热的标准、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错误易发处   三、 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能力。2、实验探究能力。 3、运用化学知识能力。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知识铺垫: 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且为学生设计测定“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H2O(g)==H2O(l) △H2=-44kJ/mol。那么,H2的燃烧热△H应该是多少?做好知识与理解的.铺垫 复习燃烧热的概念及其计算,从旧知出发能把学生的认知情绪激发起来,并为新知的掌握做铺垫。   环节二 创设情景 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 ΔH1=?   引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   ②若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环节三 盖斯定律的引出 分析教材中的插图1-9,在进行类比,得出盖斯定律,并从能量守恒角度加以理解,培养阅读自学能力和自我检查的意识。   环节四 盖斯定律 适当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练习,   的应用 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盖斯定律和加强概念的应用。   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五 小结盖斯定律、作业、 归纳小结 、突出重点 ,促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 、系统化。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 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的内容:   ΔH3=ΔH1+ΔH2   2.盖斯定律的应用:   可计算出难以直接测定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如反应慢、副反应多等   二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高中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知识体系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标准的另一种形式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必备的重点知识和能力。掌握好这一内容,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进而使学习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②初步了解电解质的概念;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学会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③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⑵过程与方法   ①化学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运用有效手段,让学生体验、探究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③化学原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性,引领或启发学生通过逻辑思维过程的一种探究方式而发现或总结出原理,从本质上认识、掌握原理。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思想,就会从本质上获得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就会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⒊教学重难点   1.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2.认识电解质之间的反应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初中化学已经了解了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导电的本质以及还有哪些物质能导电并不是很清楚,本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法   创设情景,使电解质等概念的教学过程化,离子反应等原理的教学逻辑化。整堂课围绕在对溶液导电的研究中,教学方法是实践法、发现法。   四、教学程序   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实行小班化,采用"两先两后---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在特定的背景中学生领悟到溶液在导电,拓宽了视野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溶液中什么样的溶质可导电?为什么导电?整堂课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导电的本质、导电的条件、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从"家用电器—简易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引导同学获得信息。重点落实到探讨导电的液体物质是什么。   【问题导入】   准备12种试剂和一套自己设计的简易测定物质导电性的装置,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测定13次以上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目的:若简单的思维条件下,只能做12次,13次实验操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主导的切入点:不同的溶剂下物质导电性的变化或者溶液相互反应后的导电性的变化。)   【设计方案】   学生的探究设计   要求:以一定的依据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种物质测定导电性,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本组所能解决   的问题。(目的:①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都进行测定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②培养学生在物质分类的   基础上对分类有更深的理解③为学习酸碱盐定义做准备)   流程:学生自我思考,设计方案;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小组汇报。(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这个过程也实现了科学探究的理性化,即在一定的目的下完成实验的探究)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用导电装置测定CuSO4溶液的导电性,然后逐滴加入Ba(OH)2溶液,让学生观察导电装置中灯泡的变化和溶液中的现象。(目的: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时,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给学生们一个探究的切入点。)   【实验探究】   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⑴连接测定导电性的简易装置。   ⑵测定所选试剂的导电性。   【课堂纪实】   一、学生的探究设计:   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得到的两种结果是:   潜意识的根据组成分类——选择的试剂有:酸、碱、盐、有机物的溶液;   解决的问题:什么物质可以导电。   潜意识的根据物质状态分类——选择的试剂有:蒸馏水、固体、溶液;   解决的问题:导电的原理、条件   这些与预期的相同,在第二种分类的情况汇报时,有的组认为应该测定蒸馏水的导电性,为此学生之   间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水是使物质电离的条件。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乙醇也可以做溶剂,教师在此给予引导,不但突破了对分散剂认知的局限性,并凸显了水在电离中的作用,还为学习离子反应做了准备。   落实知识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从微观、符号水平上认识电离;从本质上认识酸、碱、盐。(书写板书)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学生的方案中有设计溶液相互反应后体系导电性变化的实验,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因为繁琐没有做,少数同学做了也没有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试剂不同)。所以我课堂演示了这个"高难度"的实验(方案是学生设计的,只是选择了能达到探究目的的试剂,还要提示学生控制试剂的用量)。   落实知识点:认识离子反应、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书写板书)   【拓展应用】   手电筒中的溶液是电解质的溶液(目的:扣题,解决了创设情景中的问题,也为电解质理论中电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中那些是离子反应?进行分类?(目的:寻找学生学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宏观的表现为生成沉淀、气体和水)   用化学语言表示出离子反应的本质。(目的:促进学生在学习了电离方程式后会用微粒观分析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过程我们是亲身经历者。从讲授、灌输到一定层面上的注重形式的探究,再到包含各种探究要素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是一节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学环节在应用中关注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提出问题的氛围,进而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结果。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小组学习的优势此时体现),有的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缺乏感悟(想不到测水的导电性),有很多同学对做实验的目的性不清楚,所以我感受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种形式化的探究步骤来实现的,必须坚持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必须坚持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中,还需处理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在探究教学下,有的教师会感受到教学时间不够,知识点强化所需要的时间不够,如何解决?我的体会是:学生能自己悟到理解的并在小组交流中表达出来的不要再重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关注典型问题的解决。   每堂课都要做到有效的教学设计,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它在考验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让我们共同来实践吧。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从电离认识化合物 3.从电离认识酸、碱、盐   电解质 酸   非电解质 碱   盐   2.电离的表达 4.从电离认识化学反应   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的本质: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   1.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

上一篇:常熟市第一中学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