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涤生人物简介
唐涤生唐涤生(1917年6月18日-1959年9月15日),唐家人(今珠海市香洲区唐家湾镇)。出身于海员家庭,生于黑龙江省。民国24年(1935)返乡入读总理纪念学校(今中山纪念中学),适逢“一二九”运动爆发,唐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推选为罢课与护校运动会主席,曾一度被捕入狱。抗日战争爆发后,唐涤生与一批热血青年组织抗日宣传队,他以珠江口渔民抗日杀敌为题材,编写了话剧《渔火》,公演后获得好评。民国27年(1938)秋,粤剧名伶唐雪卿返乡探亲时,见其堂弟唐涤生天赋甚高,遂邀其加入“觉先声”剧团。初替剧团抄写剧词曲谱,后创作粤曲、粤剧。抗战胜利后,唐涤生在香港粤剧界已享有声誉,其创作的《钓鱼郎》一曲,经梁醒波演唱而红极一时。50年代,唐涤生与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等组成“仙凤鸣”剧团。他撰写的剧本《落霞孤鹜》《紫钗记》《帝女花》《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等以其曲折动人的内容与优美的词曲,经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等精湛的演出后,誉满香江。后人编有《唐涤生戏剧生涯》一书。中文名:唐涤生别名:唐康年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黑龙江出生日期:1917年6月18日逝世日期:1959年9月15日职业:香港著名粤剧剧作家毕业院校:中山纪念中学代表作品:《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生前简历生平他年少时在中山县翠亨村纪念中学念书。毕业后,进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又曾在沪江大学修读中文。1937年夏天,日军侵华被逼辍学,南下广州。1938年流徙香港,加入名伶薛觉先领导的“觉先声剧团”负责抄曲,稍后转为编剧。不久就写成第一部粤剧作品《江城解语花》,由“小生王”白驹荣(名伶白雪仙之父)主演,从此展开其编剧生涯。他的编剧师父是名编剧家南海十三郎。唐涤生曾与薛觉先十妹薛觉清结为夫妇,但此段婚姻维持不到三年后离异。后于1942年,与擅长舞蹈的上海京剧名伶郑孟霞结婚并育得两女。他把吸收了的京剧及舞蹈元素加入粤剧中。后来,唐涤生得到薛觉先及冯志芬的指导,加上自己苦心钻研名家南海十三郎、冯志芬、谢汉扶等人的作品,融会贯通。当任白成立“仙凤鸣剧团”,便聘用唐涤生为驻团编剧,他便为仙凤鸣编写了《牡丹亭惊梦》《蝶影红梨记》《帝女花》《紫钗记》《九天玄女》《再世红梅记》等等著名剧目。由于他辞藻秀丽,深入描写人物情感世界,自创风格,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获得粤剧鬼才之美誉。1959年9月14日晚上,“仙凤鸣剧团”于利舞台首演新剧《再世红梅记》,唐涤生亦在座观看。演到第四场《脱阱救裴》,不幸脑溢血遽发,晕倒席上,送往法国医院抢救,延至翌日凌晨不治逝世,年仅四十二岁。唐涤生用短暂的一生在粤剧发展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灿烂的一页,他让粤剧的发展和创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粤剧演员,更带动了潮流,吸引了无数的粤剧爱好者和观众。海量作品从1938年第一部粤剧作品《江城解语花》至他1959年去世的二十年间共写了四百四十六个剧本,也就是说他平均一年写二十多个剧本。事实上他在全盛时期,每年都写三、四十个剧本,其中1943年写了43出,1944年更多至58出,是他写作生涯中创作最多的年份。此外他在1950年至1955年期间写了170个剧本(单是1950年就作了48个),是他创作生涯的另一个高峰。“画栏风摆竹横斜,如此人间清月夜。愁对萧萧庭院,叠叠层台。黄昏月已上蟾宫,夜来难续桥头梦,飘泊一身,怎分派两重痴爱?不如彩笔写新篇,也胜无聊怀旧燕,谁负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再世红梅记》之“脱阱救裴”)“携书剑,滞京华。路有招贤黄榜挂,飘零空负盖世才华。老儒生,满腹牢骚话。科科落第居人下,处处长赊酒饭茶。问何日文章有价?混龙蛇,难分真与假。一俟秋闱经试罢,观灯闹酒度韶华,愿不负十年窗下。”(《紫钗记》之“灯街拾翠”)从以上的数句,辞藻尽是清隽雅丽,音韵和谐更绕梁,反映了唐涤生先生的水平之高。除此之外,他的剧本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情感丰富,所以有不少被改编成电影,古装片有《帝女花》《跨凤乘龙》《蝶影红梨记》《再世红梅记》《紫钗记》及《洛神》,时装片则有《花都绮梦》《程大嫂》《十载繁华一梦销》及《夜夜念奴娇》。他编写的《粉城骚客》《赖婚》《十载繁荣一梦销》更是运用了电影及话剧的手法。当时几乎所有粤剧红伶均有演出他编撰的剧本,譬如:薛觉先、马师曾、陈锦棠、芳艳芬、红线女、邓碧云、何非凡、麦炳荣、吴君丽、罗艳卿、任剑辉、白雪仙。相关作品剧目首演日期剧团主演四十年代四六年钱四六年三月前进罗品超、卫少芳、区楚翘、梁国风四千金四六年四月前进罗品超、卫少芳、区楚翘、郑碧影战场风月四六年五月前进罗品超、卫少芳、关海山、郑碧影金捶博银捶四六年七月双雄陈锦棠、新马师曾、李海泉、少新权落红零雁四六年七月胜利马师曾、凤凰女、红线女、甘燕明夜来香四六年八月龙凤罗品超、余丽珍、白驹荣、李海泉碧血黄花四六年十月龙凤白驹荣、李海泉、余丽珍、罗品超桃园抱月归四六年十一月胜利马师曾、红线女、韦剑芳、古耳顺凭栏十四年四六年龙凤白驹荣、李海泉、余丽珍、罗品超夜流莺四六年龙凤何非凡、上海妹、半日安、余丽珍四七年丽春花四七年四月龙凤白驹荣、李海泉、余丽珍、罗品超朱门绮梦四七年龙凤李海泉、余丽珍野火春风四七年龙凤白驹荣、李海泉、余丽珍、罗品超路遥知马力四七年龙凤白驹荣、李海泉、余丽珍、罗品超阎瑞生四七年龙凤李海泉、余丽珍、陈锦棠、张汉升四八年桃花依旧笑将军四八年飞马马师曾、谭玉真、白龙珠、刘克宣月上柳梢头四八年非凡响何非凡、凤凰女、楚岫云、丁公醒天堂地狱再相逢四八年雄风罗品超、上海妹、半日安、卫明心同是天涯沦落人四八年光华罗品超、李海泉、余丽珍、卫明珠四九年秦庭初试燕新声四九年燕新声新周榆林、石燕子、陈露薇天盗绮罗香四九年觉先联合薛觉先、余丽珍、文觉非、罗艳卿新小青吊影四九年新世界梁醒波、谭玉真、罗丽娟、罗剑郎南北二霸天四九年锦添花陈锦棠、半日安、邓碧云、卢海天出谷黄莺四九年锦上添花陈锦棠、半日安、上海妹、罗艳卿梁山伯与祝英台四九年觉先声薛觉先、楚岫云五十年代五零年新粉面十三郎五零年觉华薛觉先、上海妹、半日安、余丽珍一结同心万古愁五零年新世界罗丽娟、陈燕棠、梁醒波、谭玉真董小宛五零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卫少芳法网哀鸿五零年四月新世界罗丽娟、梁醒波、谭玉真、罗剑郎枭巢孤鹜五零年四月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卫少芳花蕊夫人五零年四月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卫少芳蛇蝎两孤儿五零年五月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卫少芳唐宫金粉狱五零年五月碧云天罗品超、邓碧云、罗艳卿、廖侠怀扑火春蛾五零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卫少芳罪恶锁链五零年觉先声薛觉先、余丽珍、张汉升汉武帝梦会卫夫人五零年觉先声薛觉先、余丽珍、张汉升吴宫郑旦斗西施五零年大前程上海妹、半日安、石燕子、黄千岁胭脂红泪五零年新世界陈燕棠、罗丽娟、梁醒波、谭玉真裙带尊荣裙带疯五零年新东方马师曾、红线女、文觉非、罗艳卿隋宫十载菱花梦五零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卫少芳韩信一怒斩虞姬五零年大龙凤新马师曾、芳艳芬、梁醒波、麦炳荣魂化瑶台夜台花五零年大龙凤新马师曾、芳艳芬、梁醒波、卫明珠一寸相思一寸灰五零年大龙凤新马师曾、芳艳芬、梁醒波、卫明心一曲凤来仪五零年大龙凤新马师曾、芳艳芬、少昆仑、卫明心卿须怜我我怜卿五零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卫少芳袈裟难掩离鸾恨五零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卫少芳元顺帝夜祭凝香儿五零年大龙凤新马师曾、芳艳芬、梁醒波、卫明心横霸长江血芙蓉五零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黄千岁五一年情花浴血向斜阳五一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罗艳卿雍正与年羹尧五一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卫少芳锦湖艳姬五一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卫少芳节妇可怜宵五一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卫少芳杨柳攀折销魂柳五一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余丽珍一自落花成雨后五一年大龙凤何非凡、芳艳芬、白龙珠、郑孟霞月落乌啼霜满天五一年大龙凤何非凡、芳艳芬、白龙珠、郑孟霞毒金莲五一年锦上添花陈锦棠、上海妹、半日安、余丽珍仙女牧羊五一年大金龙马师曾、红线女、陈锦棠、任剑辉金面如来五一年十一月大四喜新马师曾、谭玉真、廖侠怀、白龙珠风流夜合花五一年十一月大罗天何非凡、芳艳芬、白龙珠、梁醒波屠城鹣鸪泪五一年十一月大金龙马师曾、红线女、陈锦棠、任剑辉一剑能消天下仇五一年十一月大四喜新马师曾、谭玉真、廖侠怀、白龙珠蛮女催妆嫁玉郎五一年普长春何非凡、红线女、梁醒波、石燕子五二年万里云山一雁归五二年一月大龙凤新马师曾、芳艳芬、梁醒波、卫明心彩云仙子闹禅台五二年二月大欢喜何非凡、邓碧云、梁醒波、石燕子夜夜念奴娇五二年喜临门何非凡、邓碧云、梁醒波、少新权汉宫蝴蝶梦五二年喜临门何非凡、邓碧云、梁醒波、少新权一枝红艳露凝香五二年金凤屏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白龙珠望帝迎归九凤屏五二年金凤屏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半日安汉苑玉梨魂五二年金凤屏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半日安梨涡一笑九重天五二年金凤屏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半日安一楼风雪夜归人五二年金凤屏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白龙珠郎心如铁五二年锦添花陈锦棠、邓碧云、任剑辉、白雪仙红楼二尤五二年金凤屏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靓次伯梦断香销四十年五二年金凤屏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靓次伯蓬门未识绮罗香五二年金凤屏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靓次伯一点灵犀化彩虹五二年金凤屏黄千岁、任剑辉、白雪仙、靓次伯帝苑梨花三月浓五二年梨园乐黄千岁、罗艳卿、白龙珠、欧阳俭五三年一年一度燕归来五三年金凤屏芳艳芬、任剑辉、白雪仙、黄千岁复活五三年鸿运陈锦棠、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赖婚五三年鸿运陈锦棠、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燕子衔来燕子盏五三年鸿运陈锦棠、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天降火麒麟五三年大好彩陈锦棠、陈艳侬、凤凰女、白玉堂醉打金枝戏玉郎五三年大好彩陈锦棠、任剑辉、白雪仙、芳艳芬忽必烈大帝五三年大好彩陈锦棠、冲天凤、靓次伯、李海泉红了樱桃碎了心五三年鸿运陈锦棠、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五四年魂绕巫山十二重五四年鸿运陈锦棠、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紫气东来花满楼五四年鸿运陈锦棠、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难续空门未了情五四年新艳阳陈锦棠、梁醒波、芳艳芬、靓次伯春灯羽扇恨五四年新艳阳陈锦棠、白龙珠、芳艳芬、欧阳俭锦城脂粉贼五四年锦城春陈锦棠、陈艳侬、凤凰女、梁醒波玉女换双城五四年大世界陈锦棠、罗丽娟、吴君丽、梁醒波壮士魂销帐下歌五四年大世界陈锦棠、罗丽娟、吴君丽、梁醒波错把银灯照玉郎五四年鸿运陈锦棠、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唐伯虎点秋香五四年新声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五五年真假春莺戏艳阳五五年新艳阳陈锦棠、芳艳芬、白龙珠、欧阳俭雄寡妇五五年同庆黄千岁、邓碧云、梁醒波、凤凰女倾国名花五五年艳阳红新马师曾、陈艳侬、凤凰女、梁醒波珍珠塔五五年利荣华何非凡、白雪仙、半日安、白龙珠五六年一盏香灯照玉郎五六年利荣华任剑辉、白雪仙、半日安、白龙珠金雀奇缘五六年利荣华任剑辉、白雪仙、半日安、白龙珠阳春白雪两相辉五六年利荣华任剑辉、白雪仙、半日安、白龙珠烟花引蝶来五六年利荣华任剑辉、白雪仙、半日安、白龙珠桂枝告状五六年利荣华任剑辉、白雪仙、半日安、白龙珠琵琶记五六年利荣华任剑辉、白雪仙、白龙珠、英丽梨红菱血五六年碧云天罗品超、邓碧云、廖侠怀、罗艳卿跨凤乘龙五六年利荣华任剑辉、白雪仙、半日安、欧阳俭红楼梦五六年仙凤鸣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牡丹亭惊梦五六年仙凤鸣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靓次伯穿金宝线五六年仙凤鸣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靓次伯英雄掌上野荼薇五六年仙凤鸣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凤凰女五七年双珠凤五七年丽声麦炳荣、吴君丽、凤凰女、欧阳俭帝女花五七年仙凤鸣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靓次伯香罗冢五七年丽声陈锦棠、吴君丽、半日安、梁醒波紫钗记五七年仙凤鸣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靓次伯五八年双仙拜月亭五八年丽声何非凡、吴君丽、梁醒波、凤凰女王佐断臂五八年丽声何非凡、吴君丽、梁醒波、麦炳荣白兔会五八年丽声梁醒波、靓次伯、何非凡、凤凰女百花亭赠剑五八年丽声何非凡、吴君丽、梁醒波、靓次伯香囊记五八年丽声何非凡、吴君丽、麦炳荣、凤凰女铁弓缘五八年_宝陈宝珠、陈非侬、梁宝珠、梁醒波蝶影红梅记五八年仙凤鸣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靓次伯西楼错梦五八年仙凤鸣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靓次伯五九年雪蝶怀香记五九年快乐何非凡、吴君丽、陈锦棠、欧阳俭义胆忠魂节烈花五九年梨苑香麦炳荣、秦小梨、半日安、白玉堂乱世嫦娥五九年新艳阳陈锦棠、芳艳芬、欧阳俭、凤凰女再世红梅记五九年仙凤鸣任剑辉、白雪仙血罗衫五九年丽声何非凡、吴君丽、梁醒波、白龙珠西施六零年仙凤鸣任剑辉、白雪仙、梁醒波、靓次伯血泪银筝血泪人--何非凡、罗丽娟、郑碧影、小觉天风流三父子--陆飞鸿、王中玉、郑孟霞龙潭夜葬夜明珠--芳艳芬、黄千岁、谭玉真、陆飞鸿火海冤禽---花田八喜---贩马记---九天玄女---
唐涤生:你为何能创作出这么多传世名作
粤剧,又名广东大戏。凡举粤剧,不得不提唐涤生;凡提唐涤生,又不得不提南海十三郎,而本文先自唐涤生讲起。
唐涤生,本名唐康年,艺名唐丹。其1917年6月18日生于上海,乃是珠海唐家湾人士。年少之时,曾求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及沪江大学。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唐涤生被迫南下,流亡香港,加入当时粤剧名伶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担任抄曲。由此,终身与粤剧结下不解之缘。
唐先生自1938年,作成首部粤剧作品《江城解语花》,而1959年逝世,寥寥二十年之间,其所作剧本竟达446部之多,平均一年22部作品,创作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世人每多以为质与量难以两全,而纵观唐先生之作,如《牡丹亭惊梦》、《紫钗记》、《蝶影红梨记》、《帝女花》、《再世红梅记》等,当初于南地上映时,场场座无虚席,百姓皆倾巢而出,数十年来传唱不绝,其为大作无疑也,传世亦无疑也。然则何以先生能创作出如此多的名作?
先生少负才华,且天赋卓然。 当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之时,先生仍是少年,然怀有一腔忠烈之气,且才华出众,于是人心景从,遂被推选为罢课与护校运动会主席,亦因此入狱。其后抗日抗争爆发,先生又与一批青年奔走呼号,救亡图存。那一年,先生二十岁,编写了话剧《渔火》,该剧以珠江口渔民抗日杀敌为题材,振奋四万万同胞之心,一朝上演,好评连霄。
1938年,先生之堂姐唐雪卿回乡探亲。唐雪卿乃当时粤剧名伶,于曲艺上自是颇有成就;一见其弟的材质,便知是天赋异禀之才。若使其进入梨园编剧这一行,日后必定大放异彩。先生当时流落香港,一时之间无所去从,便由此加入“觉先声”剧团,为当时的编剧冯志芬抄曲。冯之成就虽不及唐,然其亦生于书香之家,曾是南海十三郎副手,粤剧名作《胡不归》即为其之手笔。
先生本是颇有天赋,又经此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久便写成第一部粤剧作品《江城解语花》,由当时的小生王白驹荣(白雪仙父亲)演唱之后,声名鹊起。1956年,香港粤剧史上最富盛名的“仙凤鸣”剧团成立,白雪仙任剑辉邀请先生加入,先生因人写戏,为白雪仙写了许多著名的戏,《牡丹亭惊梦》,《紫钗记》,《蝶影红梨记》,《帝女花》,《再世红梅记》等都是由任白二人来演,每一部都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经典。后来,白雪仙接受采访时,已近90高龄,先生及任姐都早已仙去,她说唐哥的曲词真是没得谈,言下不尽崇拜,意有不尽惋惜。
那个年代,识字的人本就不多,上过大学的则更是寥寥无几。故而以先生当时的学识、才华、丰度及人脉,要在香港谋一个体面的职位,实非难事。 而其竟甘愿屈居人下,为人抄曲,可见其志之所在。
先生初入编剧行业时,南海十三郎早已名震天下,他有一日去拜访南海十三郎,想以师事之,从其学习编剧。南海十三郎给了他许多受益终生的指点却并未收其为徒,两人一生实为亦师亦友的关系。 南海十三郎问唐涤生为何如此想做一个名编剧,先生豪情壮志地回答说:“ 我要证明文章有价,再过三五十年,没有人会记得那些股票,黄金股票、世界大事,都只是过眼云烟。可是一个好的剧本,再过五十年、一百年,依然有人欣赏。就算我死了,我的名字、我的戏,没有人会忘记。这就叫做文章有价。 ”南海十三郎虽然说他是自大狂,但从其神情中,唐先生还是看出了他这位大哥对他的认同与看好。
先生对于粤剧剧本之创作,于传统上有所突破。 冯志芬之剧本用词典雅美丽,然却是为美而美,已陷入了形式主义之窠臼。当年先生从南海十三郎学习,南海先生语之曰,我所编戏曲虽场场座无虚席,然观众皆为不识之无之白丁,若将词中稍稍用些典故抑或稍稍写得温丽清深,彼将听不明、观不明。未来观众之水平日渐提高,而你仍然学我的作品,模仿我的作品,他们将来一定不会看你的戏。于是南海先生给了他一大堆元明清的古曲,教他学习那些书籍。而先生自得南海十三郎指点后,又融入吸收了西方悲剧的手法,于人物对白之间就已经令观众感知到了人物的命运。如《再世红梅记》第一回《观柳还琴》两句唱词:
就暗示了女主人公即将遭遇血光之灾,结果第一折末,女主人公李慧娘就被贾似道乱棒打死,且将头颅割下,欣赏慧娘的天姿国色。
且又有别于冯志芬,先生之用词亦不失典雅,然其优势在于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十分深刻,真正做到了因情生文。且以此落笔,使剧情的推进更为迅速,令人有一种波涛山立,如在其中之感。如《紫钗记》中《剑合钗圆》这两段:
不仅文辞优美,而且将李益心痛神痴,怜香惜玉而又一切成空之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霍小玉那一段曲词优美,富有典故,以反话来写,将小玉吃醋的心理,顾影自怜的心理描摹的活灵活现。
先生的第二任妻子郑孟霞女士是上海的京剧名伶,郑孟霞擅长舞蹈,先生自妻子那里又学习到了京剧及其舞蹈的元素,加以整合,将京叫头、锣鼓、京班的身段等融入了粤剧之中,使得粤剧的艺术水准更高于传统。
先生的最后一部剧作是《再世红梅记》,1959年9月14日夜晚,他的剧作《再世红梅记》首次在舞台上由仙凤鸣剧团演出,先生便坐在前排观看。演到第四场“脱阱救裴”(李慧娘鬼魂出现,救才子裴禹逃脱奸相贾似道的陷阱)时,突发脑溢血,骤然晕倒,急忙送往法国医院抢救,可惜天妒英才,至翌日凌晨,医生无力回天,先生溘然长逝!其年四十二而已。
对于先生的英年早逝,香港民间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再世红梅记》演出时的灯光效果及立体布景,以及演员们传神逼真的演出,当场观看的先生霎那间被自己所编排的戏吓坏了;也有的说,先生本来就有轻微的心脏病,观看演出时,为自己的舞台设计和演出的成功而过分激动;还有的说,先生对于每一出戏的演员表演、舞台设计、布景摆设、灯光布置、音箱效果等各方面都亲力亲为,严格要求,导致过度劳累。不论是哪一种一说,都反映出先生对于事业的一丝不苟。
言及于此,先生之作何以能流芳传世,予有解矣。 盖家国危难之际,先生身负纲常之重而不苟全,奔走呼号,救亡图存,一腔热血,碧空可鉴,可见其志虑之高洁、心地之光明;及其入剧团之后,甘居人下,结交名师,欲向世人证明文章有价,又可见其意气之盛、志向之坚,何其壮哉!行创作之时,不墨守成规,因循旧制,采众家之长以融会贯通,集中西之优而自成风格;且兼其天赋卓然,故而先生之作于内容则不媚流俗,剧中人物皆敢于抗争,为真性真情之人,于文辞则典雅华丽,文采斐然,且摹人心理入木三分,令观者身在角色之中。有如《紫钗记》、《帝女花》、《再世红梅记》者是也。
特摘录先生名作《再世红梅记》中两段,以供读者诸君欣赏先生当年的风采。
(裴禹衣边上唱慢板下句)画栏风摆竹横斜,如此人间清月夜,愁对萧萧庭院,迭迭层台,黄昏春月已上蟾宫,夜来难续桥头梦,飘泊一身,怎分派两重恩爱。不如彩笔写新篇,也胜无聊怀旧燕,谁负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坐下拈笔凝思介)——取自《脱阱救裴》
(李慧娘什边官舫上徘徊唱慢板)山影送斜晖,波光迎素月,一样西风,吹起我新愁万种。消息隔重帘,人似天涯远,芳心更比秋莲苦,只怕梦也难通。唉,背灯徒自叹,对镜为谁容,我本玉洁冰清,羞作玉笼彩凤。——取自《观柳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