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座

老子的道德经讲了什么?
老子的道德经讲了什么?
提示:

老子的道德经讲了什么?

您好,很荣幸由我来为您解答问题 道德经《德篇》讨论的是社会观和人生观,是相对于天之道而讲的人之道。德是什么?在带有岔路的大道上,眼睛直盯着前方,一心一意往前走叫德,顺天道而行就叫德。老子讲的德是物德观念,就是万物都有德,万物尊道而贵德,老子的弦外之音是唯独人没有德。什么是有德的状态呢?老子用了句话——“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按照万物自然而然演化方式,不敢有任何多余动作叫德,即还是顺道而行为之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的意思是,人类把天道丢失了,才不得不讲德、讲仁、讲义,最终这些都丢光了,才不得不用暴力的方式、以礼的方式管控人类。 以上是我的全部回复,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道德经第一篇经典讲解视频
提示:

道德经第一篇经典讲解视频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解:道是一种规律、能量、物质等等的混合体,然而我们对规律、能量、物质的认识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把到今天为止的所有的认识记录下来并下定义的话,那么过一段时间,认识加深的人们会发现,之前定义的内容只是一方面或者就是错的而无法继续沿用。所以人们不应该刻舟求剑的去下定义,因为知识无穷无尽,人类掌握的知识只是微乎其微的一点点。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好像从推翻地心说到建立日心说、再到对宇宙中心的认识的规律一样) 如果把“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把“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那么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变化、演进、创造的程。老子的举例就是:宇宙开始时本是“无”的,那时候把虚无的宇宙叫做“天地之始”,后来宇宙爆炸孕育了万物,就产生了“有”,又把孕育万物的宇宙叫做“万物之母”。 “天地之始”和“万物之母”其实都是指宇宙,只不过就是宇宙诞生前后的两种状态。把宇宙诞生前的状态“天地之始”定义为“无”,把宇宙诞生后的状态“万物之母”定义为“有”,那么“有”和“无”看似“异名”,其实却是“同出”都是指宇宙。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事物的两种状态,把这个事物前一个状态命名为“无”,紧接着的下个状态命名为“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观察一个纯铁块,开始光鲜艳丽,后来生锈了。那么生锈后的铁块就是“有”,生锈之前的状态就叫“无”。我们在常“无”,也就是恒定没有锈的时候观察无锈对铁块的好处,在常“有”也就是恒定有锈的时候观察这个锈对铁块最终会造成什么影响。其实是一种通过观察物体前后两种状态来认识客观规律的科学分析方法。 “无”和“有”是同一个物体的前后两个状态,并把从“无”到“有”的这个完整演变的过程叫做“玄”。玄之又玄,就是从无到有再从无到有(前一个“有”=后一个“无”),一个状态接一个状态的连绵不断的一个过程。如果人类把这些连绵不断的所有过程都搞清楚了,那么人类就接近万物产生妙处的根源,即可能开启“众妙之门”。 正是因为人类在某一阶段只能认识其中的某个状态而已,所以人类不能轻易的刻舟求剑般的给所认识的下定义。 注意:名可名,和第三十四章呼应,名可名为某某。呼应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呼应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和有是专属名词, 注释:常,规律、恒久、经常。名,定义、名称、命名。无,没有。始,开始、起源。母,本源、基础。妙,奥妙。徼,归终也,王弼注。同,合会也《说文》。玄字本意:搓线、编草绳,最后笔画,那一点就是新续的草。门,出入口。 译文:道可以表述,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命名,就不是恒久的名。无,定义为天地的开始,有,定义为万物的本源。所以恒久的无有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奥妙,恒久的存在它,是想要用来观察它的归终。这两者是相同东西却是不同名称,两者共同称之为玄,由玄到更玄,开启了所有奥妙的大门。

道德经讲解最好的大师
提示:

道德经讲解最好的大师

道德经讲解最好的大师:与无尤。 与无尤是大陆的独立学者,其对《道德经》版本的完善与注解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可以说与无尤是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经》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道德经》传承史上继王弼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有史以来,与无尤是第一个把《道德经》的内核清清楚楚的挖掘出来的人,是第一个把《道德经》的思想无死角的逻辑清晰的挖掘出来的人。 《与无尤对位译解道德经》逻辑之清晰,思想之完整之精准之深刻,可以用“震撼”来形容。在众多的《道德经》注家里,与无尤是唯一一个彻底领悟了《道德经》本真的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道德经谁的解读最好
提示:

道德经谁的解读最好

道德经解读其中最出名的是汉代的王弼 从古到今,《道德经》无疑是被解读的最多的一个经典文本,因为它不像《易经》那样抽象,门槛太高,也不像《论语》,好像无需解读。《道德经》也是古圣先贤经典中争议最大的一个文本。首先,作者的身份都是未解之谜。 历史上的“老子”就有三个人,前后200年,生活场景很接近,生活经历十分相似,至今都很难说得清。其次是来源问题,有学者研究。《道德经》的内容里,很多在之前的金石文字中都有发现,加上它那种警句式的展开方式。所以有人大胆论断,《道德经》并非出自老子一人之手,他只是一个集大成者,对前人的智慧进行了汇编。 再次是初衷问题,老子写了这么一本玄之又玄的书,“圣人不言之言”,这洋洋洒洒的五千言,目的何在?有人说它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个人成就自我的规律。可也有人说,它是古代帝王愚弄老百姓的武器。至于解读《道德经》的人,那更是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其中最出名的,是汉代的王弼,这也是目前流通最多的版本。 王弼版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他毕竟只是一个文人,只能说从文字上讲没有太多出入,能做到基本的信、达、雅。但要从思想的高度和智慧层次,个人更推荐苏轼版。因为苏轼本身就是一个大学问家,他的文化修养绝对不低于王弼。苏轼的人生经历也更丰富,官场的起起伏伏,心性的跌跌荡荡,这些都为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提供了养料。 加上他本人对佛家思想也有研究,其实从基底上讲,佛道不分家,这也就是佛来到东土能得到发扬光大的文化基础。所以,苏轼的版本不管是从文字的优美,解说案例的丰富,以及思想的高度,人生的感悟,都大大拓宽了文本的时空张力。近代解读的文本中,个人推荐憨山版,文字精炼,语义精确,而且语境始终保持在高维度,可以说能够达到少见的“以经解经”。 很多人推荐台版学者陈鼓应,但个人觉得,陈充其量只能说是个学者,只能从文字上理解《道德经》的字面意思。论做注释、引经据典,陈是可以的,但要说解说《道德经》的精髓,陈更像一个玩文字游戏的小孩,把大人的作品当成了“儿戏”。还有傅佩荣之流,基本都是文字游戏,即使是王弼,他们也难望其项背,更不要说更高层次的人。 《道德经》不能当成文学作品来解读,在那里搞什么考证、搞训诂,那是应该对语文课本做的事情。《道德经》里蕴含着真理,需要身体力行去求证,不要求你真修行,最起码的体验还是要有的,否则就搞什么都是在搞语文。他对道医领域也有很多研究,加上独创的“黄庭禅”可以说是小有成就。 儒释道三家都有深入涉猎。这样的人来解读《道德经》我们是放心的,起码不会妄语,不会不懂装懂,更不会为了名闻利养就自我炒作。很多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我炒作,自我感觉良好,落入自己和别人捧杀的圈套,最终不是在解经。反而把经典当成了蹭流量抬高自己的工具,这样的人尤其要警惕,特别是所谓名家,一定要多长几个心眼,仔细辨认。

上一篇:数字电源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