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的年份和中大事件的相关内容
年份和重大事迹: 1866 11月12日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 1872 孙中山入村塾启蒙; 1879 孙中山赴檀香山,就读于意奥兰尼书院,习英文; 1883 改入奥阿厚学院; 1884 娶卢慕贞夫人; 1886 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科学校习医,开始鼓吹革命; 1887 转入香港西医书院;1890 与杨鹤龄、陈少白、尢列倡言革命,时人称为“四大寇”; 1894 偕陆皓东至天津,上书李鸿章陈救国大计; 1895 设立兴中会,并首次起义于广州; 1896 伦敦蒙难; 1900 宫崎寅藏被新加坡殖民政府逮捕;孙中山前往救友,竟被该政府扣留;后被释,但5年内不准入境;1901 孙中山派尢列到新加坡展开革命活动; 1905 孙中山在新加坡停留一朽,住小桃园;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 1906 孙中山的新加坡5年禁令已过,首次住进晚晴园,并在晚晴园设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 1907 中兴日报首创;4次起义在此年暴发:潮州黄冈起义(新加坡策划)、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新加坡策划); 1908 在钦州(广西)和云南河口(新加坡策划)起义; 1910 革命新军起义于广州,失败;孙中山为起义筹募,在槟城庄荣裕召集“槟城会议”,并策划第二次广州起义; 1911 4月27日,黄兴率领同志起义于广州,死难者86人,葬于黄花岗,有名可考者72人,是为第十次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响应,革命成功。
历史选择题 14 16
14题体现了理学家们的理性问题,王守仁侧重于心学,比如“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材料明显与心学无关,所以选C 16题从材料寻找关键,比如堂堂始祖是黄帝,还有取彼民贼驱异类和嫡亲同胞好兄弟中分析,大家都是炎黄子孙,是黄帝的后人,以往汉族人称呼满族人为夷,看不起,有些人直接视其异类,对此深恶痛绝,满族人对汉人进行统治,在当时是对汉人的侮辱,B选项中没有体现袁世凯的卖国行为
赵声的伯先事略
章士钊著壬寅冬,愚年二十一,挈弟勤士游学金陵。时山阴俞明震+,以儒吏长江南陆师学堂,号得士,遇英年能文者厚,愚一小时,草“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数千言,辞趣敏妙,为俞君激赏。既至校,知有赵声伯先其人,文章风义冠绝于堂,则大喜。引而亲之,相许备至。愚性和易而伯先豪纵,情反而爱至。有莫之为而为者,此为余交伯先之始。伯先,丹徒大港人。而魁梧多力,相貌不类苏产,又激于意气,跅驰不霸,被酒大言,无所避就,尤与寻常苏人异撰。伯先年十九为秀才,文名噪甚,顾抑塞不安于乡,浪游江、淮间,复无所遇。尝僦居南京僧寺,寺近陆师学堂,伯先偶代某生执笔,为俞君研诘得实,则亟延致伯先,特要入校,此伯先治兵学之所由也。愚在校未久,辞赴上海,主《苏报》,言革命,伯先循资完业,曾一渡日本,考询军政,归两江师范学堂为教员,非其好也。时排满之论,起于江湖。愚喜昌言,而伯先则谋济事,尝秘草“七字唱本”激劝士卒,号《保国歌》,文辞肫至,读者莫不感泣,余为印布数十万份。湖北曹工丞且为麻鞋负櫜,走数千里散之。一时长江上下游之兵若匪,人手一纸,习其词若流,而不审为伯先手笔也。癸卯秋,愚潜反宁,为会于北极阁。假借俄事,极论革命。南京学生咸集,为内地公开演说之蒿矢,声势甚盛。顾伯先少之,以为徒招吏忌无裨于实。是夕,果为宁绅缪荃孙举发,牒地方吏捕余,愚既宵遁。伯先亦坐是不安于校,则走长沙,同人羁为实业学堂监督,尤非其好也。又起北行,入观禁城,潸焉出涕,更出榆关,放歌无侣。适保定有秋操事,伯先投某镇充队官,冀有所图,亦无大验。久之,反宁,任江宁督练公所参谋官。旋教练江阴新军。时道员郭人漳好与革命党往还,党人亦欲倚以集事。伯先则随人漳入邕,年余,而志不逞。适本省拟行征兵制,伯先趋归,成之,以功管带三十二标第二营,旋升标统。恒为兵士阴述种族大义,满人端方再为江督,惎伯先甚。伯先部兵习闻湘乡曾氏扶清灭太平军不道状,因火后湖神座,毁曾遗像,一军尽欢,讦者指伯先为乱,端方将假是兴大狱,统制徐绍桢隐右伯先,得以身免。往就粤督张人骏于广州,任督练公所提调,旋统带新军第二标。时郭人漳为防军统领,势张甚。廉州人士刘恩裕以抗税起兵,志士有从之者,人骏檄伯先率步兵一营,炮兵一队剿之。伯先以其机可用,大喜。则密遣人与恩裕计事,而约人漳为应。人漳告密,说浸传于外,伯先审事坏,而恩裕亦下材不足言大计,乃驰告同志,使散去。并于阵中单骑往讽恩裕他窜。恩裕卒不之省,遮伯先击之。伯先不得已,挥兵进,廉事一战而定。伯先设宴廉之南郊海角亭,与将士痛饮,席间赋诗,有“八百健儿齐踊跃,自惭不是岳家军”之句。顾伯先隐痛益深,而人漳媢疾益甚,日讦伯先于人骏所,适端方亦有来电,称赵声才大,而志不测,不可用,人骏惑焉。伯先不自安,弃职归,而终不能忘情于粤也。复走香港,为倪映典密筹攻粤策,事败,映典殉.伯先乃往顺德,谋再起,卒以会党志异,省中又名捕急,因返港,躬耕以乐其意,时从者数十人,易散难集,又贫无所得食,留戌至艰,略师汉赵充国遗意,相约租田而耕.伯先朝执锄,夕执笔,自食其力,并以食同人,若旷然有遗世独立之思也。扬州熊成基者,伯先江南所部卒也。清西后母子死,成基骤起兵安庆,事败,走海外,复谋刺载涛于哈尔滨,事泄,死之。伯先固不以国土期成基,至是乃太息曰:“昔在南京俊士如云,若成基者,殊碌碌,今所成已如是,吾辈何面目见天下士”。闻者泣下。番禺汪兆铭刺载澧于京师。未中,下狱。伯先益愤励,起往南洋群岛稍备军实,还香港,设同盟会,伯先被推为总部部长,议以广东为发难地,分东西两军,取道北伐。西军经广东,入湖南,会师武汉,黄兴主之。东军贯江西,出湖口,直下江南,则伯先为帅也。顷之,伯先所养士邓明德,密布机关,陷于粤捕,死焉。夙计不得不变,则谋以一队劫杀水师提督李准。一队攻取督署,一队堵塞满营,一队占火药库、军械局。一队接应各路,一队进攻兵工厂,队员皆同人自充之。新军一二两标届时策应,即各部署定。期以辛亥四月一日一举而取广州,黄兴为中总司令,先率同仁入粤。伯先与胡汉民留守香港,至期会合。于是吴、楚、闽、粤、滇、桂、洛、蜀、越、皖、赣十一省制才士乐赴国难,无所图利者,相继来集,临发前一夕置就高会,仰天而歌,群有死之之心焉。革命党人,于斯极盛。会粤人温生才自南洋袖弹归,击将军孚琦,殪之。粤垣大索,十一之士者,大抵不习广州方言。又归自东京,服态殊异,易为逻者所得。三月二十日,均奉兴暂退令,纷纷旋港,伯先大惊。拟次日自行入粤规划。夜接兴电,谓事尚可为,促均更进,择又大喜。明日,全部以早晚轮渡分赴战地。伯先取晚轮,以晦日晨达广州,而事已前败。七十二烈士俱殉,世所传黄花岗之役者也。伯先乡人宋建侯、石经武、华逐电、阮德山、徐胜西、封冠卿等六人均死之。伯先甚痛,扶病赴顺德,谋再举,不就,擎枪自裁,遇阻未遂。乃奄奄经澳门归港寓,而伯先大病矣。四月八日,腹痛不止,医者谓是盲肠炎,非割不治。十七日割之,血黑色,肠有腐者。十八日晨,口吐紫血,势已莫救。十九日午后,神志忽爽,勉侍疾诸君甚切至,并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句。泪随声下。同人亦各复流涕,张目曰:“吾负死难诸友矣!雪耻唯君等。”言讫,目闭而泪出不已,自是不复能言。翌日下午一时,遂逝。时辛亥四月二十日也。年三是有二。初葬于香港茄菲公园近山巅,碑曰:“天香阁主人之墓”民国元年,移葬镇江南郊竹林寺。自伯先为将,以至死事,中更十年,愚由上海而日本,而英吉利,以学自遮,不省国事,兹篇所纪,盖无一役身与。耻何如也。伯先死耗,愚与长沙杨守仁居泥北淀,共闻之,守仁至狂愤自沉其身。独愚逡巡返国,逢民国纪元,事去伯先之死已半岁,自尔以来,国人所为,几无一不负先烈,而愚之自暴自弃,深愧死友尤不胜言。追念曩事,怀惭何已,谨状。
镇江市有哪些建国时期的英雄烈士
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里,建湖人民,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投身革命,奔赴前线,同国内外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有1400余名烈士为国捐躯。
在建国六十年大庆时,我们怀念他们的丰功伟绩。今天为了更好了解他们的英雄事迹,早期曾经在建湖大地上浴血奋战人士的小传,宣扬他们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光辉业绩,让他们的风流余韵,光照人寰。
崔 鉴(1911—1934)
崔鉴,出生于芦沟大崔庄的一个地主家庭。1927年入盐城亭湖中学读书,受到中共盐城地方组织的熏陶和进步师生的影响,思想进步,同情革命。他曾多次劝说父亲宽待佃户,降低租额,父子之间冲突很深,他也在所不计。八七会议后,他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宣传八七会议精神。积极参加中共盐城地方组织的外围活动。 1928年即被宋白、岳宗尧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10月,盐城各中学举行有废除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大游行和翌年5月的抵制日货运动,崔鉴是组织者之一。1930年夏,教师潘敬锁选教了大量进步范文,遭到顽固校长萧寿轩的反对,激起学生不满。中共盐城县委书记宋鸿才组织发动学生贴出反对学校进行奴化教育的宣言,校方借此追查共产党,崔因行动积极而被学校开除。此后,崔回乡一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崔鉴的父亲和他的叔父还有几户崔姓都是地主,崔鉴一方面到这些地主的佃户家做宣传工作,启发他们团结起来同地主斗争,要求他们向地主提出降低收租标准,另一方面耐心做父亲和叔父的工作,要求他们宽待佃户,减少收租,然而遭到他父亲的反对,其父当着家人的面公开宣布崔鉴不是他的儿子,不给他一切费用。但是他的叔父赞同他的进步思想,支持他从事革命活动所需的费用。
1933年,中共盐城地方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同年8月,国民党盐城县警察局派10多名警察到大崔庄追捕崔鉴未获。崔在叔父的支持下,被迫潜赴福州。崔在福州多次写信回家,并寄了一封长信给叔父,信中再度阐明自已革命到底的决心,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今已南洋去,何日返故乡?
望风常叹息,断绝我衷肠。
离乡万余里,各在天一方,
乌云遮白日,宇宙暗无光。
星点燎原火,可见国运昌。
平生有抱负,马列为我纲。
家道亦须改,人世已沧桑。
风云任变幻,难更我主张。
1934年春,崔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解送镇江监狱,不久惨遭杀害,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