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赛马指法
二胡赛马指法是6用中指(二指)拉,5用食指(一指)拉,3用外弦的空弦拉,连起来就是“二一空一”,第四把和第五把位,跳弓,拔弦等指法。 《赛马》是由著名作曲家黄怀海在1964年创作的。乐曲表现的是我国内蒙古人民在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进行赛马比赛时的背景。 《赛马》这首乐曲是根据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音乐创作而成。乐曲将蒙古风格的音阶和节奏同汉族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巧妙地结合使用,使乐曲即有欢快奔腾的场景,又有抒情般地歌唱景象。 同时,拨奏和连奏的技巧运用,使乐曲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具有“二胡歌手”称号的朱昌耀运用自己扎实的深感技巧将这首乐曲表现的栩栩如生。 《赛马》的旋律简单,主题是蒙古族民歌《红旗歌》。黄怀海先生从这首民歌中得到创作灵感凭借自己娴熟的二胡演奏技巧,把一首仅有四句十六小节的民歌,升华为一首风靡全国,响彻海内外的传世之作。 乐曲开始时描写了奔腾激越纵横驰骋的骏马,来刻画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接着完整地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通过对民歌锦上添花地变奏,创造性地运用大段落的拨弦技巧。 使乐曲别开生面,独树一帜,随后自然地引出了华彩乐段,这是模仿马头琴演奏手法的一段“独白”式的音乐。
二胡赛马指法
1、持二胡时左手掌心贴近琴杆,手指“躺”倒按弦,拇指下弯勾住琴杆。 2、手指关节过分弯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触弦。 3、手指关节反弯,尤其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 4、手指(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不是从弦的正面(从弦向琴杆方向)按弦,而是从弦的外侧(从弦向身体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实了外弦,内弦却处于虚按状态,常常因此而出现狼音。 5、当一个手指按在弦上时,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演奏时始终让手指“悬”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扩展资料: 演奏技巧: 在《赛马》中,没有使用过多的特殊技法,演奏时须注意情绪的热烈、弓法的流畅和音色的饱满,全曲一气贯之,自然天成。但在曲子的关键之处,有部分技法颇具特色: 1、喷弓:赵寒阳先生在其著作中为喷弓做了定义,认为喷弓是指音头的运弓要如同火山喷发似的突然、强烈,利用右手腕的瞬间甩动来完成。在《赛马》的开头乐句即使用该弓法,展现内蒙草原赛马的热烈场面。 2、颤指音:也称打音,为左手技巧,在演奏本音时,用手指连续快速地击打本音上方的二度音或三度音,以发出类似吹奏乐器中打花舌的声音,其实际效果为三十二分音符与上方音的交替重复。 颤指音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能使旋律产生各种色彩变化,在描写内蒙草原题材的乐曲中经常使用,来模仿马头琴的演奏风格。《赛马》在第二段落中便使用了颤指音,奏出了浓郁的蒙古风情。
赛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
赛马是由黄怀海作曲的一首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二胡独奏曲。 赛马,是许多少数民族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尤其是在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上,赛马更是最为重要和吸引人的项目之一。乐曲的结构简单,但表现力很强。它的主题采用了蒙古民歌《红旗歌》。 乐曲一开始,就是铁蹄翻飞、万马奔腾的壮阔景象。紧接着,歌唱性的主题音乐出现,宽广而悠扬,表现了草原的辽阔和蒙古人民宽广的心胸。这一段主题被加花变奏,又在拨弦乐句后引入华彩段落。“那达慕”大会进入高潮,人们的心情也更加愉快。最后,乐曲在马嘶人叫,极度欢乐的情绪中结束。 二胡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原本叫“嵇琴”和“奚琴”。最早记载嵇琴的文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竹引携琴入,花邀载酒过”。 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胡琴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赛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赛马》的演奏乐器是二胡。 《赛马》是黄海怀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是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中的新作品。乐曲以其磅礴的气势、热烈的气息、奔放的旋律而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气宇轩昂的赛手,还是奔腾嘶鸣的骏马,都被二胡的旋律表现得惟妙惟肖。 音乐在群马的嘶鸣声中展开,旋律粗犷奔放。由远到近清脆而富有弹性的跳弓,强弱分明的颤音,描绘了赛马盛况的情形。二胡快弓、跳弓技巧的运用,拨弦、颤音技巧的运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生动热烈的赛马场面。 乐曲《赛马》的创作背景 二胡曲《赛马》由20世纪二胡名家黄海怀于1959年创作,1960年定稿。1962年3月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组团赴广州参加首届“羊城花会”,黄海怀的二胡独奏《赛马》轰动羊城。 1963年5月,黄海怀与其学生吴素华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黄海怀获三等奖并获优秀新作品演奏奖,其创作的《赛马》、移植的《江河水》风靡全国。1964年,《赛马》、《江河水》收录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二胡曲十首——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新作品选集》。
《赛马》二胡独奏曲及乐曲赏析
《赛马》是黄海怀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系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中的新作品。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赛马》二胡独奏曲及乐曲赏析,欢迎大家聆听鉴赏。 乐曲赏析: 乐曲开始时描写了奔腾激越纵横驰骋的骏马,来刻画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接着完整地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通过对民歌锦上添花地变奏,创造性地运用大段落的拨弦技巧,使乐曲别开生面,独树一帜,随后自然地引出了华彩乐段,这是模仿马头琴演奏手法的一段“独白”式的音乐。它把草原的辽阔美丽和牧民们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酣畅淋漓,同时把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到了新的高难度水平。乐曲的最后,以第一段旋律的变化再现结束全曲。 《赛马》的曲式结构,是一首由单一主题及其派生变衍构成的三部曲式,其中间部分也即第二部分是原民歌,第一、第三部分是原民歌的派生。三个部分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赛马”来展开,无论是从材料处理上,还是形象塑造上,都强调“赛马”这一形象并对其进行多侧面的展示。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对比,但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而歌唱性的原民歌主题在材料组成的意义上则具有主导性质,在乐曲的中部形成一种凝聚力,将两端的发展部分紧紧地拉拢,构成全曲的对比统一的整体。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条十分典型的器乐化旋律,F宫D羽调六声音阶。透过这些不同跨度音程的上下跳动、连续快速的律动音型、以及细致的节奏处理,在开阔奔放的强音和急促有力的音型的背景之下,作曲家将主题的音高材料通过节奏压缩,构成级进的、迂回环绕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律动,并以模进方式进行变换,带有流畅的旋律性的运动感,“开门见山”地把赛马场上群马飞奔,热烈欢腾的场景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部分 乐曲的第二部分(41-108),这是主题的完整引用及其变奏的部分,也是全曲的“中间”部分,好像是第一部分之后的自然的“发展”。第41-56小节,是主题16小节原型。第57-72小节,作曲家通过变奏的手法将主题旋律音加花装饰,对节奏进行填充,轻快活泼的节奏使音乐富有动力,使原主题从音乐性格上更靠近“赛马”的形象。第73-88小节,主题旋律的第二次变奏,由伴奏声部演奏,简单的旋律隐藏在3个八度之间来回跳跃,随着音高位置的变化,“骏马奔腾”的形象栩栩如生。而二胡创造性地大段落的借用小提琴的拨弦技巧,漏板半拍奏出跳跃的分解和弦,两者生动的结合,使乐曲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比较新颖的二胡拨弦技巧,与前拉奏的旋律在节奏和音色上的对置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音乐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展开。黄海怀先生采用大段的拨弦演奏技巧的尝试,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对于后来的二胡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88-108小节,这是一个过渡性的乐段。贯串进入,压缩主题旋律材料,呼应第一部分开始的第一乐句模仿“马蹄声”的效果象,使主题融会贯通全曲。紧接是在五声音调中级进的迂回环绕。第100-105小节,是主和弦的分解,这4小节的和弦分解,进一步肯定并巩固了前面两部分的调性,并与随后的华彩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随后扩充的几小节(105-108),作曲家运用戏剧音乐紧拉慢唱的手法,将两部分之间过渡的句逗间隔填补起来,使之成为一条不间断流动的紧凑旋律,把主题旋律与过渡统一在同一条旋律线的平面上,使之合二为一。第108小节不在主音上收拢,而在“A角”开放结束,作曲家选择这样的手法,不仅保持着音乐继续前进的动力,而且自然地引出了二胡的华彩段,并暗示了华彩段的功能特点。 尾声 在泛音的无限延长中,第一部分开始的第一乐句的/马蹄声0形象再次出现,首尾呼应,转入了第三部分,回到F宫D羽调。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热烈欢腾的赛马景象重现在听众眼前。进入“再现”之前,有4个小节音型引入,由伴奏乐器演奏。这4个小节(111-114),是持续的/A角0音(即主题第二句的落音)的节奏的变化,这个“角”音从华彩段的最后一个音开始,直接准备了主音的出现。用西方和声观点来看,就是“属--主”的准备。在欢腾炽热的气氛中,音乐嘎然而止于主音“D羽”音。这种“短而有力的”的结尾,让听众回味无穷。
二胡赛马简介
《赛马》是黄海怀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系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中的新作品。乐曲以其磅礴的气势、热烈的气息、奔放的旋律而深受人们喜爱。无论是气宇轩昂的赛手,还是奔腾嘶鸣的骏马,都被二胡的旋律表现得惟妙惟肖。 音乐在群马的嘶鸣声中展开,旋律粗犷奔放。由远到近清脆而富有弹性的跳弓,强弱分明的颤音,描绘了蒙古族牧民欢庆赛马盛况的情形。二胡快弓、跳弓技巧的运用,拨弦、颤音技巧的运用,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生动热烈的赛马场面。 二胡曲《赛马》由20世纪二胡名家黄海怀于1959年创作,1960年定稿。1962年3月湖北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前身)组团赴广州参加首届“羊城花会”,黄海怀的二胡独奏《赛马》轰动羊城。1963年5月,黄海怀与其学生吴素华代表湖北省参加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黄海怀获三等奖并获优秀新作品演奏奖,其创作的《赛马》、移植的《江河水》风靡全国。 这期间《赛马》由黄海怀演奏灌制密纹唱片,《江河水》由其学生吴素华演奏灌制唱片。1964年,《赛马》、《江河水》收录入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二胡曲十首——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新作品选集》。1967年2月,黄海怀因文革迫害去世,享年32岁。 扩展资料 演奏技巧: 在《赛马》中,没有使用过多的特殊技法,演奏时须注意情绪的热烈、弓法的流畅和音色的饱满,全曲一气贯之,自然天成。但在曲子的关键之处,有部分技法颇具特色: 1、喷弓:赵寒阳先生在其著作中为喷弓做了定义,认为喷弓是指音头的运弓要如同火山喷发似的突然、强烈,利用右手腕的瞬间甩动来完成。在《赛马》的开头乐句即使用该弓法,展现内蒙草原赛马的热烈场面。 2、颤指音:也称打音,为左手技巧,在演奏本音时,用手指连续快速地击打本音上方的二度音或三度音,以发出类似吹奏乐器中打花舌的声音,其实际效果为三十二分音符与上方音的交替重复。颤指音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能使旋律产生各种色彩变化,在描写内蒙草原题材的乐曲中经常使用,来模仿马头琴的演奏风格。《赛马》在第二段落中便使用了颤指音,奏出了浓郁的蒙古风情。 3、顿弓、连顿弓:顿弓的“顿”即停顿之意,它是是音符之间有所停顿的一种弓法,依靠手指敏捷的动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紧一松地交替进行,配合弓子的拉推,发出短促而富有弹性的声音。顿弓有分顿弓与连顿弓之分,其中连顿弓即一弓演奏两个以上的顿音。 4、拨弦:根据乐曲的需要,模仿弹拨乐器的演奏方法,用手指拨弦来发声,即拨弦奏法。在《赛马》中,黄海怀先生用拨弦来模仿马蹄声,为一创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