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风筝的制作过程
风筝的制作过程如下: 准备材料/工具:报纸,剪刀,竹签、胶带、绳子。 1、首先要熟悉风筝的构造准备材料。 2、选一张质轻的报纸,在上面画一个正方形。用剪刀或手工刀把正方形剪切下来。 3、正方形直角向上,在垂直的对角线上摆放竹签,构成风筝的脊骨。长竹签作脊骨,短竹签做梁骨。 4、水平放置另一根竹签作梁骨,与脊骨垂直。放在纸片上半部分,而不是另一条对角线上。梁骨应垂直平分脊骨。用绳子和胶带固定两根竹签的交叉处。用万能胶更牢固。 5、蒜再用绳子连接脊骨和梁骨的四个端点,并把它们固定在纸上,剪去竹签外的纸。此时应构成菱形。 6、风筝的基本轮廓做好后,在中心和四角用胶带加固。 7、在梁骨和脊骨的交叉处四周各戳一个小孔。 8、用绳子穿过四个小孔并连结,不用绑太紧。这样就构成了风筝的提线。 9、在风筝尾部安装一条布条作尾巴。尾巴能增强风筝的稳定性。 10、在提线上连接一条长绳,用作放飞线,放飞线的尾端绕在风筝轴上。 11、这样就制作出一个风筝了。
做风筝的制作过程
做风筝的制作过程如下: 1、准备好材料彩纸、竹丝、小刀、胶布、细线。 2、削竹,根据风筝的需要把竹子削成风筝的骨架。 3、在细线或纸涂上浆糊将竹篾扎制成风筝骨架。 4、根据骨架和风筝的轮廓把骨架裱糊在彩纸上,并裁出风筝的样子就做好了。 风筝 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指的就是风筝。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
怎样制作风筝
制作风筝的方法如下: 1、准备纸,竹签,胶带,剪,线。先用剪刀从纸上剪下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对角线要和竹签差不多长。把一根竹签放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用胶带固定两端。 2、再把另一根竹签交叉地放在正方形对角线上,用胶带固定两端,风筝的骨架就做好了。 3、从剩余的纸上,裁下两个细长条,用来做风筝的尾巴。用胶带把两个尾巴粘在正方形的一个角上。 4、除了尾巴那个角以外,其他三个角分别拴上线。 5、把三条线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拉起时,重心落在两条对角线的交叉点上,然后把三条线打一个结,在这个结之后,可以接上更长的风筝线,这样,简易风筝就做好了。 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指的就是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怎么制作风筝
怎么制作风筝如下: 工具: A4纸、剪刀、美工刀、彩色笔、保丽龙胶、缝衣针、棉线、塑料袋、两根塑料管或竹签。 步骤: 1、准备一张韧性好、薄且轻的纸,长50厘米、宽30厘米。制作传统风筝所用的纸一般就是就用棉纸、宣纸、皮纸等。 2、将纸折成菱形,或者画一个菱状,将多余的地部分剪掉,使纸变成菱状。可以看到,这个菱形(钻石形)的底部15厘米,而上部为35厘米。 3、准备好两根木条,一根30厘米长,另一根50厘米长,用它们叠成十字架并且用绳子将其绑牢,十字架的顶部高15厘米,而下部高35厘米。如果用竹蔑来做十字架最好,因为更轻更薄。 4、把已经剪好的纸的四个角各戳两个小洞,这样就可以用尼龙绳把十架字固定在纸上。也有人是用胶水将十字架固定住的,但这会增加风筝的重量,而且还不牢固,用此法主要是为了减轻它的重量,当然,风筝在空中的时候会不会散架就要考验这纸的质量了。 5、就差一步就大功告成了,再准备好两根尼龙线,如图所示,将一根绳的两端分别绑在短木条的两端,然后再用一根稍长的尼龙绳的一端绑在这根尼龙绳的中央。 6、为了美观,用一些自己喜欢的飘带绑在风筝的两端还有尾部。准备飞行时,要在尼龙绳的尾端接上一捆很轻的线,这样风筝就会越飞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