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特色舞蹈艺术
苗鼓舞是中国苗族地区的特色舞蹈艺术。 苗族鼓乐最具有舞蹈特色,因为苗族鼓乐常常伴随着舞蹈,它是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在我州,苗族鼓乐称为鼓舞,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苗族文化、历史与审美的因素,苗鼓舞通过叙事性的表演方式,构成了湘西苗族鼓乐的独特个性;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舞蹈动作,再现了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图画,可以说它是一幅湘西苗族人的历史画卷。 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徙的路上,什么东西都丢上,仍保留着一面鼓。苗家每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必举行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百面鼓齐响,则象征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苗鼓的来源: 苗鼓节是苗族传统的神圣节日。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为害苗乡,糟塌妇女,吞食孩子,无恶不作。勇敢的苗族后亚雄率同寨的伙伴们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站,终于杀于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 全寨人扶老携幼围着熊熊的箦火狂欢,庆贺胜利。亚雄等勇士剥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劲敲打,据说,这便是苗鼓的起源。 苗鼓从此成了苗家男女老少皆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贵客来了跳迎宾鼓,逢年过节跳四面鼓,婚家迎娶跳猴儿鼓,丧事祭坛跳“老人鼓”苗鼓代代相传,辈辈不衰;随着年代久远,花样打法愈来愈多。 为了便于苗家的鼓手们切磋鼓技,交流打法。每年五谷丰登的金秋九月九日就被定为传统的苗鼓节。苗鼓节的这一天,四乡的苗民请出封祭的苗鼓,抬至跳花跳月坪上,击鼓狂欢,通宵达旦。中年鼓手们各施绝技,闪展腾挪,要比个高低;青年男女们则以鼓为媒,击鼓盘歌传情。有缘者,成双成对踏着皎洁的月光走进密密的丛林。
苗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艺术?
苗鼓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艺术?如下: 瑶族。 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 2008年6月7日,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基本动作: 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动作主要有模拟动物、祭祀等。 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