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正确的是
四端孟子认为“人有四端”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原文: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
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四端”是天赋的,人所共有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仁义礼智,不是外加于人的,是人本来就有的。道德来源于人的本性,仁义礼智是由人的善良本心发展而来的。因此,孟子又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努力把“四端”发展到最完满的程度,就可以成为最有道德、最有智慧的“圣人”。
孟子提出的四端是什么
孟子提出的四端是指人的四种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是人天生具有本心,需要经过后天的教养来发扬,从而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德行。孟子的四端说是孟子的性善论的一个方面。
四端说的主要内容
在孟子的观点里,每个人天生都是善良,因此四端也是人的本性,是人之本性的自然显现。四端分别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本心也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人可以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来发扬本性中的四端,做到仁、义、礼、智。
四端说的原文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人有四端是哪四端
人有四端是人应该拥有的四种品德:仁之端——恻隐之心;义之端——羞恶之心;礼之端——辞让之心;智之端——是非之心。 1、仁之端——恻隐之心 所谓恻隐之心,就是说人们在平时生活中会经常看到一些可怜人,或者是遭受迫害的人,这时候一个仁者就会同情他,在力所能及之处给予帮助,因此称为仁之端。 2、义之端——羞恶之心 羞恶之心要分开来看,羞就是说一个人的心里要明白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是感到羞耻的,恶就是对于恶人和不好的事情、违背道义的事情,我们应该义愤填膺加以谴责,就是说人的心中要有善恶标准。 3、礼之端——辞让之心 辞让之心说的是在和别人同时喜欢某种事物,要有谦让的心态,孔融让梨就是其中的典范。礼法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受重视的,朝廷还会专门设立礼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4、智之端——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就是说一个人要明辨是非对错,知道大是大非,这样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去做事,否则很可能好心做了坏事。 人有四端的出处 人有四端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译文: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