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是什么?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春夏保养人体生长之阳气,秋冬保养人体秋冬收藏之阴气。 自然界的阳气和阴气分别是指春夏的生长之气和秋冬的收藏之气,具体说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阳气上升,天地间孕育的是生发之气,因此当生的不要杀,当给的不要夺,当赏的不要罚,这样才能适应春生之气。春季养阳就是要使身体和精神充满生气,不要遏制它。 夏天阳气旺盛,阴气伏于地,天地之气相交,孕育的是“长气”。因此夏季养阳的要点是不要厌恶白天日长,要注重调养意志,不要轻易发怒或伤心,使自己神气充实。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应用了古汉语当中互辞的修辞方法,需“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两句,看似各说两件事,互不相干,实则前后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理解其含义时,要综合双方,不能偏执一面,也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这句话启示我们擅长养生之人,应当根据四时调理阴阳,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什么?
旨在强调,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春夏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养阴的意义是什么啊?
我感觉冬季养生是最重要的一环,所以直到我们重视。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养阴是指秋冬季节一定要注意养护自己的阴经、气血等人体重要的物质和器官,具体如下:1、日常生活中,在起居方面冬季养生强调早卧晚起,建议人体早点睡觉,建议一般在10点左右入睡,晚起是指一定要日出而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时再出门。部分老年患者喜欢晨练,冬天不主张在天气寒冷的季节很早出门,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出去进行晨练,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的疾病的患者,禁止过早出去晨练,防止血管突然收缩而诱发心脑疾病;2、饮食上多吃养阴食物,比如补阴血、补气血的食物,肉、核桃补肾,红枣补脾、补血都可以养阴血,但是冬天也不能一味的养阴而伤阳气,部分特别怕冷的患者,这时除养阴之外还要养阳,适当吃狗肉、羊肉,所以冬天要通过饮食调养;3、情志上要保持情绪稳定,不烦躁、不发脾气,发脾气会阴虚内热伤阴液,所以也要尽量避免;4、部分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冬季通过膏方调养或者调补,是很好的冬天养生方法。
什么是秋冬养阴?
我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养阴是指秋冬季节一定要注意养护自己的阴经、气血等人体重要的物质和器官,具体如下:第一点、日常生活中,在起居方面冬季养生强调早卧晚起,建议人体早点睡觉,建议一般在10点左右入睡,晚起是指一定要日出而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时再出门。部分老年患者喜欢晨练,冬天不主张在天气寒冷的季节很早出门,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出去进行晨练,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的疾病的患者,禁止过早出去晨练,防止血管突然收缩而诱发心脑疾病;第二点、饮食上多吃养阴食物,比如补阴血、补气血的食物,肉、核桃补肾,红枣补脾、补血都可以养阴血,但是冬天也不能一味的养阴而伤阳气,部分特别怕冷的患者,这时除养阴之外还要养阳,适当吃狗肉、羊肉,所以冬天要通过饮食调养;第三点、情志上要保持情绪稳定,不烦躁、不发脾气,发脾气会阴虚内热伤阴液,所以也要尽量避免;第四点、部分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冬季通过膏方调养或者调补,是很好的冬天养生方法。
中医有句秋冬YI养阴、春夏YI养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人们以为春之温邪、夏之暑邪易伤阴,春夏当养阴;秋之凉邪、冬之寒邪易伤阳,秋冬当养阳。为何《内经》独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春温夏暑易伤阴,秋凉冬寒易伤阳,人之所共知。且于春夏,人们知养阴而不知养阳;于秋冬,人们知养阳而不知养阴。故春夏之际,有因求养阴却伤及阳者;秋冬之时,有因求养阳而伤及阴者。《内经》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故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