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诤三昧到底是什么意思
诤:直言劝人改正 错误 ;昧:昏暗, 糊涂 。没有什么 争论 ,什么都 马马虎虎 。 成语出处: 《金刚经》:“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 罗汉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 拾遗 》:“无可无不可曰无诤三昧。” 成语例句: 凌晨 视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学画而得其无诤三昧,名播于世。 元· 王冕 《竹斋集?梅谱》
无诤三昧是什么意思
诤:直言劝人改正 错误 ;昧:昏暗, 糊涂 。没有什么 争论 ,什么都 马马虎虎 。 成语出处: 《金刚经》:“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 罗汉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 拾遗 》:“无可无不可曰无诤三昧。” 成语例句: 凌晨 视之,殊有月夜之思,因此学画而得其无诤三昧,名播于世。 元· 王冕 《竹斋集?梅谱》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是什么意思。
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菩萨有主体、客体的分别 ,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有众生相的话,那就不是菩萨了。 解析:众生本是无相的,相由心生。所以佛家的理论是从空处来,往空处去。一切相皆为虚妄。 所以说,当“菩萨”的心中只要是有 自我的相或者众生相等等一切相的任何相, 那这“菩萨”便不是真菩萨……所谓圣凡一念间,圣佛都是时时刻刻要保持自己的内心不为外物所迷,不入相,以认清自我本性。 出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何 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 生。是名众生。是什么意思”
这是出自金刚经里的第二十一品。简单来说就是只是虚幻的一个称呼而已。解释是,佛说:须菩提,这类人不是众生,也非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如来说是虚幻的众生,只是名叫做众生。
金刚经有不少这样的。如二十九品,“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解释】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平常就是如来,这样的人是不了解我所说的义趣。为什么呢?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虚幻相,如来实相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非平常非不平常,所以名叫做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