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方法有哪些
课外阅读方法有哪些 课外阅读方法有哪些,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很紧张的,除了要掌握课内的知识,还得进行课外阅读拓广知识面,那么大家知道课外阅读方法有哪些吗,下面就一起来看一看课外阅读方法吧。 课外阅读方法有哪些1 技巧一、抓住题目把握中心思想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中国戏曲,说明的中心是中国戏曲的特点。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技巧二、由略到精最少读三遍 ①文章读三遍 :阅读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中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共有三个课外语段,对于任何一篇课外阅读,考生都要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略读,整体把握。第二遍精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第三遍更换角度,检查试卷。如果考生只草草地把文章读一遍,就下结论写答案,那么很容易中途受挫,或扭曲自己的思考方向,而且也容易忘记自己想表达什么。 ②画重点词句 :考生在阅读语段时,可以在重点地方(说明文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首括句、尾结句,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句、议论抒情的句子、景物描写的句子、人物描写的句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议论文中标志中心论点的词语,如“我认为”、“所以”、“总之”、“可见”、“综上所述”等)用铅笔画线,以利于了解、分析问题,同时也节省了再次整体阅读的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第三遍阅读可根据画线部分快速浏览,检查回答是否准确。 ③换角度审题 :很多考生对答案检查了很多遍,也没有发现错误,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有些考生只检查答案,而没有再看看问题。二是一直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同一个角度,当然只能得出同样的结果。防止这种错误出现就要更换角度,重新审题思考,避免答题的片面性,使错误能及时得以纠正。 技巧三、还原词句就近找论点 在记叙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经常设置如对某个词语的理解、对某个语句含义的把握等问题。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首先,找到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出处。把词语或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再思考问题。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准确推断词语的含义,准确了解语句在文中所占的位置。考生万不可一见到题就草率作答,这样极易断章取义,偏离文章中心。 其次,不要随意联系现实。有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联系现实,当现实与文章内容不一致时,总认为文章的作者是错误的,然后就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已有认知答题,完全不顾文章,这是大错特错的。 再次,遵循就近原则。议论文中经常设置这样的问题:某某文字直接证明的道理是什么?某种论证方法的作用是什么?考生在回答时,首先应关注某某文字前面或后面是否有说理性文字,如果有,那很可能就是答案。如果没有,再找某某文字所在段的中心句,如果有中心句,那就是答案。如果没有,那么再找文章的中心论点。 技巧四、依靠重点词完善采分点 有的考生做阅读题时,发现问题简单,自己会做,就盲目乐观,精神松懈,考生常因此丢掉一些最基本的采分点。 譬如《扬州个园》中有这样一段话,“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如果根据此段内容设置问题:此园名为“个园”的原因是什么?考生会感到回答此题非常轻松,但是却容易忽视一个最基本的采分点“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因此,考生越是认为试题容易,越应该慎重。 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说明文提炼信息准确度好把握,信息点回答不全面却是个大问题。那么,如何全面筛选信息呢?像上面介绍的例子,只要考生在阅读时注意到“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前有一个“又”字,此题就不会轻易丢掉采分点了。所以在阅读时,尤其是阅读说明文时,考生一定要注意“又、还、也、此外、而且”等词语。 技巧五、言简意赅分条作答 做课外阅读,需要书写的文字较多,一些考生常怀有侥幸心理,答案写得非常详细,以便阅卷教师从中找到正确答案,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考生回答问题时,应言简意赅。比如在回答“请概括文章所使用的事实论据,或请为文章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一类的问题时,考生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如果是正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了,有怎样的效果”;如果是反面的事实,可以概括为“某某没按照论点的内容去做,有怎样的后果”。这样既节省笔墨,又抓住了采分点。 有些问题的采分点较多,如果考生把所有的内容放在一起,混成一片,不利于阅卷教师批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丢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条理的清晰。尤其是3分或4分的题,考生应在每一条答案前标明序号,以便阅卷教师一目了然地抓住答案中的几个采分点。 技巧六、仔细审题避免丢分 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审慎对待,细心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须知: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考点、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 考生因不仔细审题而丢失的分数,往往多于没有掌握知识点而丢失的分数。如题干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干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都是不注意审题所致。这类考生在答题时,往往是“想当然”,思维总停留在见过的题型上,总认为此题似曾相识,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答题,而很少去领悟此次考试出题者的意图。成绩发表后,才追悔莫及,为时已晚。所以,越是似曾相识的题,越要仔细审题,避免丢分。 课外阅读方法有哪些2 1、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书过程中,把你以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或精彩的段落,随时用笔圈点勾勒出来。在你读不懂的地方随时用笔作个记号,待通篇读完后再认真思考或向别人请教。 2、勤查字典、词典 课外阅读时一般没有老师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很可能会遇到许多 “拦路虎”。这时你可以请教你的第二任老师——字典,“他” 能帮你扫清阅读障碍,同时也丰盛了我们的知识。 3、勤记笔记或写阅读心得 在读书过程中,把书中精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摘抄下来,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充实和丰盛自己的知识。读完书后,可以把你的感受、受到的启发写在笔记本上。这样不仅提高了你的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而且还养成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4、勤于思考,积极讨论 读完一篇文章要回过头来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想一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阐明什么。遇到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让别的同学也读一读那篇文章,然后共同讨论。
阅读课外书的最佳方法
阅读课外书的最佳方法如下: 1、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研读的阅读方法。 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如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我们可以这些作品为凭借,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例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让学生去探索海底的奥秘,查找有关资料来进行交流。学生到图书馆检索书目,筛选有关书籍,找到有关海的书籍,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海底内容的部分,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 2、略读法。 现今科学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我们还应教给学生略读法。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所谓略读法,就是翻看读物时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平时要放手让学生围绕研究主题寻找信息,利用图书馆、书籍报刊、网络、电子读物。 3、速读法,即不发音,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在训练学生速读时,可教学生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速读后解答,还可以用竞赛法,激发学生速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语文课外阅读是指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外,以学生自己的阅读为主,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 方法 ,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的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我们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了资源共享。 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 名人 名言 、经典诗文,乃至出色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 文化 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1)选讲 故事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的和适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做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看。 (2)树立读书榜样。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在班队课时,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室内设计“读书角”。我经常从网上找出一些课外资料贴在上面,让学生一有空就去看看,开始是一些名人故事,如:《周恩来的故事》《十大元帅的资料》等等。现在,“读书角”上已贴了许多的课外资料:古典诗词、名人名言、 谚语 、著名作家简介等,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 (1)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要有长计划,短安排。制订长计划,是为了有一个长远的目标;短安排,是为了适应可能随时变化的情况。有了阅读计划,就能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摘录与积累。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对于语言积累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于一些精彩片断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圈圈点点,完成《阅读 报告 》。 报告中“本书主要人物”、“我学到的词汇和佳句”、“情节简析”、“我最喜欢的段落”、“我配的插图”等栏目使学生在积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背诵与随想。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 记忆力 ;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中用词 造句 、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和提高 作文 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语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可见,背诵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要求学生把摘录下来的词句及片段背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还要求每读完一本书要写下 读书心得 或随感等。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不仅要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创造口头交流信息的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3)“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 读后感 的形式对 文章 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要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出色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2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一、重视兴趣激发,促进有效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阅读的持久性,提高阅读兴趣。 特别是对于初学阅读的学生,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榜样激励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老舍、叶圣陶、冰心;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赏析激趣 教师撷取文中精彩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或介绍文章的开头、结尾,来激发学生对 文章阅读 的兴趣。 3.活动激趣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可以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如《写一处自己熟悉的地方》,课前让学生大量阅读写景 散文 ,摘录 好词好句 ,揣摩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减轻作文的压力,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 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 手抄报 赛、 成语 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4.成果激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我们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 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我们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二、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二、构建阅读平台,发挥阅读效能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课外阅读的平台,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创设班级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阅读活动 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科学选择读物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 兴趣 爱好 和 教育 需要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 三、强化阅读指导,注重阅读质量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小学生阅读主要有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有部分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课外不看书或极少看书和报刊。二是完全沉湎于课外书中,不重视课内学习。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健康的。大家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譬如学了《寓言两则》就可指导学生看《中外 寓言故事 》丛书,学了《三打白骨精》可以指导学生看《西游记》,学了《三顾茅庐》就可以指导学生看《三过演义》……这样就会处理好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2.正确处理选择与鼓励的关系 课外阅读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内容不同,有的坏书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教育他们要有选择的读书,不光要多读书,更重要的是读好书。 3.正确处理阅读与学习的关系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只有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享受到无尽的乐趣和快乐。著名文学诗人郁达夫年青时每天在阅览室就要看五个小时以上的书,为他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正确处理统一与变通的关系 课外阅读是不在教师直接帮助下的阅读,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态度、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因学生情趣不一,自学时间的差异,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也要随之而变。我们可以采取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开展讨论会,交流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体会、评论等。 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1 “为有源头活水来”――激发强烈的课外阅读欲望 1.1 满足需要。孩子们大多喜欢看精彩有趣、紧张离奇的书,如童话、科幻小说、寓言、故事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性别上说,女孩比较喜欢读童话、 民间故事 、 神话故事 ,男孩则喜欢读科幻小说、人物传记、 历史故事 等。 从年龄上说,不同的年龄阶段,孩子热衷于读的书也有所不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满足需要入手,有意识地引领他们阅读一些自已喜爱的读物,从中激发强烈的课外阅读欲望。 1.2 实地感受。教师可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网络教室,让他们置身书海世界,畅游网络空间,领略书的丰富奇妙、知识的学无止境,享受读书的快乐。 1.3 树立榜样。对小学生而言,榜样在他们幼小的心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据此,教师可向学生讲述一些中外名人小时候多读书、读好书的典型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使人受益匪浅的事实。 还可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如当学生口中蹦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句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别的孩子不甚了解的 科普知识 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给予大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身边树立了活生生的榜样。语文教师更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在孩子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我经常给学生讲述自己的读书历程和读书心得,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 “春风又绿江南岸”――营造浓郁的课外阅读氛围 2.1 现身说法。教师可把自己喜欢的并估计孩子们也喜欢的文章在他们面前绘声绘色地朗读,饶有兴趣地讲评,让他们受到感染,产生共鸣。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已喜欢的文章读给大家听,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说说 自已的收获。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肯定。 这既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他们会主动相互传阅好文章,又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 多管齐下。“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若能以身作则,课余多抽些时间,经常与孩子们一起读书,这对孩子将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教师阅读时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强烈地感染着孩子,他们在这浓浓的读书氛闻中,体会到教师时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阅读空间内,获取无限的知识,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带两三本深外读物到校,在班级开设“图书超市”、“小小书架”。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由选择、自由阅读。规定每月换书一次,使学生拥有的图书能合理流通,给“图书超市”和“小小书架”时常更新品种,以此吸引更多的读者。 还可以利用 黑板报 ,开辟“书海拾贝”、“小小智多星”等栏目,平日则多带孩子上阅览室阅读。 3 “万紫千红春满园”――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 3.1 以课内促课外。课内抓根固本,课外大量阅读,结合教材内容配套拓宽、延伸课外读物。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以教材为引线,由点及面,向课后延伸,引导学生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运用、巩固、补充知识。 3.2 以说促读。经常、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故事会”、“诗文朗诵会”、“谈天说地”、信息发布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比赛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大大激发了阅读动机。 3.3 以写促读。在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同时,就应多鼓励学生勤写 读书笔记 、勤记读书心得,并用展评的形式进行评议。评议时,既要讲“量”,又要重“质”,并把评定结果与学生语文成绩挂钩,作为期终阅读成绩的一部分。 这样,既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又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4 “ 儿童 急走追黄蝶”――追求诗意的课外阅读境界 4.1 自由选择。教师特别要注意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能限制得太死,学生爱读什么不爱读什么,应该让他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充分尊重其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 进人中高年级,孩子的读书能力增强了,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读的童话、科普读物、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等,再让他们自由选择所喜爱的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读书当做生活中的一部分,读书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4.2 怡然自得。没有规范的阅读姿势,没有规定的阅读时间,更没有特定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地阅读,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4.3 自我超越。教师还应具备三棱镜的“色散”意识,善于发现孩子阅读时所隐含的各种色彩和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多创设一些让他们发挥才能、表现自我的情境和机会,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让他们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4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1.以身示范法。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外阅读中教师必须以身示范,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课下教师一般没有陪伴学生读书的时间,但是可以选择一些课上时间完成,比如可以和学生一起看书,就是静静地看书,彼此不打扰。如果学生遇到问题,就可以现场给予指导,如果学生的阅读比较顺畅就应该指导学生记录一些关键性的内容。 只有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阅读、爱上课外阅读。 2.读书笔记法。 读书笔记法主要是让学生积累。在读书笔记法中学生有三方面的内容要积累:一是积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指向理解性阅读材料,对于这类文章学生们记住主要的内容即可;二是积累优美的篇章、词句。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能力都比较弱,但是我们不能揠苗助长,而应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内容开始,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阅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三是要写下自己的 心得体会 。我们常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确实是这样的,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如果看过一些文章而不写一写自己的心得,那么文章就白读了。 其实,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读书,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制作读书卡,从而规范学生的读书行为。我们举个例子看看读书卡的制作和应用。 有了这样一张读书卡,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可以有目的地阅读、记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尝试。 3.阅读指导法。 学习内容都是有法可循的,同样,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是这样的。到了六年级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逐渐增加了一些议论性文章,对于这样的文章学生阅读起来感觉很吃力,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议论性文章时,首先要追根寻“理”。 因为 议论文 的阅读着重点在于透过这个表面现象,探寻作者的真正意图,即作者从这个内容中引发出怎样的思考,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找到这个“理”,其次要延展悟“理”。 要找寻到文章的“理”,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思绪从文本中延展开去,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并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积极思考汇总,加深对“理”的认识和感悟,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感受,获得思想的启迪,这样才能抓住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 4.读书活动法。 为了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应该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读书演讲、朗诵比赛、读书心得交流、板报展示、读书竞赛等。在课堂上,我常用的方法是故事法和朗读比赛,因为这两种方式容易控制,学生也容易完成。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外阅读的成果,还拓宽了视野,真可谓一举两得。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阅读,课内为点,课外为面。在课内外阅读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应注重课内 方法 的引导。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一 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就有动力。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它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过程和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因此,课外阅读的指导要注重目标的设定,必须灵活性强,层次性明显。当然,仅有目标还不够,还必须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可通过推荐学生感兴趣的读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推荐读物,充实学生的阅读资源 1.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 现行使用的课本中的 文章 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适合学生阅读和开展教学的文章。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应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介绍,会使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趣味性,而要获取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与课文相关的书。这些书可以进一步充实课文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2.选择叙事作品和合适的诗歌 新课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的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多阅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传授方法,确保学生的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是教学的课外延伸。要提高课外阅读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1.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后记等,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2.做到摘录与写作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的词句和片段摘录下来,以备所需。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求学生具有探究性阅读和创新性阅读的能力。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写出 读后感 ,做到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四 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指导学生养成利用时间阅读的习惯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所花费的时间较多,特别是小学生,并不能或不懂利用零碎的时间阅读。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和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 2.指导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文中进行圈点勾画,做批注。好的 句子 、段落、篇章,要求学生摘抄,感受较深的要求写成 读书笔记 或读后感,定期让学生们交流,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每周上好课外阅读的指导课,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做笔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 不断激励,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如何,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激励和评价体系。通过观察法、调查法等方法可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概况,根据学生的积累情况、写作水平,可进行评价。 1.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评价体系中应考虑到学生个性和基础的差异,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也要突出评价学生某方面的良好表现,做到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2.他人评价与 自我评价 相结合 他人的评价相对比较公平。他人评价包括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同学互评,使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又提高了各自的能力,教师评价则有比较性,他人评价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效果。 重视自我评价是现代 教育 评价的一个突出特点。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不断 反思 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科学等。当然,自我评价主观性较强,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要做到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2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要防止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中,不论是 记叙文 还是 说明文 ;不管是 散文 诗歌,还是名著童话,我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文中的中心问题,并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写上自己的体会。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我主要围绕两个难点贯穿,一是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二是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突出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在问题抛出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一项环节:独立思考,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圈点批注,时常8—10分钟。 接着进行第二环节:小组长组织组员展开讨论补充完善,时常5—8分钟;最后选派小组展示汇报,同学互相补充质疑,教师相机引导解疑板书 总结 ,时常10—15分钟。整堂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氛围浓厚,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又强调了合作学习阅读中的问题的形式。 结果很明显,学生从不懂从何下手到精准找句、明确句中关键字词、详细写下自身感受体会。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要融入自身独特的想法和理解,从而对阅读材料以及作者的表达思想有独特的见解和认识。 二、课内拓展延伸阅读 阅读视野只着眼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我常与学生分享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异同以及每篇文章的出色之处,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时,教学任务结束后,出示文章《丹顶鹤的 故事 》、《海龟救人》,引导学生 快速阅读 课外篇物思考这两篇文章与《金色的脚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能够在提示下准确分析出:1.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人与动物关系密切,动物也拥有人一样的感情;2.引导教育我们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3.三篇文章的写作方法相同,都是以记叙故事的形式将人与动物的感人事表达得淋漓尽致;4.三篇文章的感情色彩不同。 《金色的脚印》、《海龟救人》都已喜为局,《丹顶鹤的故事》以悲为局;5.题目的拟定不同,《金色的脚印》所涵盖的意义深厚,比较深奥,其他两篇则浅显易懂。 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坚持课内拓展延伸,是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平台,表演会精彩纷呈。 三、提倡广泛阅读,学以致用 人教版五年级《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季老先生说到他时主张看闲书的,他文采斐然、妙笔生花主要是因为他博览闲书。现班中有个非常热衷阅读的孩子,日有所诵已成为习惯。但这个孩子比较特殊(出世时因缺氧,导致有些呆滞症状),目览千本书,可理解能力、习作能力远不及班中的其他孩子。 遇此情况,我常用歌德的“ 经验 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来引导孩子在阅读中要日积月累,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深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情,在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整合。 四、对待学生在阅读中的进步不吝啬最廉价的评价 不管是小孩、大人,被肯定时,心中总是美的,总会有股上进的干劲促使我们做得更好。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应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在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围绕以下三个“多一点”出发: (一)多一点肯定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张笑脸、一句话······学生的要求仅仅是老师一次次的肯定。 “晟晟(呆滞症状的学生化名),这次习作中老师看到一段非常 优美的句子 ,最近你又看了很多书吧!也一定积累了很多美丽的辞藻吧!老师为你墨水又更浓表示祝贺!相信在今后的阅读中你会积累更多,有一天会写出旷世美文的!”他的脸部表情变得丰富,能感觉到他很开心,紧接着的单元考,他以93分的成绩位居班级第一,他那难以置信的眼神告诉我“老师,是您的话语激励了我。”给人肯定就给人安全感,学生要的仅此而已! (二)多一点引导 班级中大部分孩子是不爱阅读的,很多粗浅的书物读起来都比较费劲。针对这些情况,我选择在课内学生独立圈点批注时给那些学生以指点,并要求他们完成的任务可以比其他同学少些。可以看出,他们不是不懂,是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少导致理解能力低。 在全班汇报环节,我会事先和各组组长沟通,尽量多给这些同学发言的机会,并和他们分享自己的体会从而让他们有所收获。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迷津,更何况是学生,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一些引导,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以及学习技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多一点交流 阅读后,交流很重要。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去看某些书籍,比如《三国》、《水浒》《女生贾梅》 《男生贾里》等,在课后活动时间,常找一些学生进行交流, 说说 这些书籍中感兴趣或者记忆最深的一个环节、一段故事。 可以叙述故事内容、可以作故事梗概、可以说说故事后折射的含义、可以说体会、可以仿写续写等等。在交流中不仅融洽了师生间的关系,还让学生的思绪拓宽,对同一故事环节有了多方位的理解。由此可见,交流可以引领人成长! 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一、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课内激活课外,课外延伸课内 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关键所在。只有找到了这个衔接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 比如六年级《闻管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时不禁惊喜欲狂的心情总是理解不到,此时,将安史之乱的 历史故事 及作者的生活背景穿插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既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又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 2、以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拓展阅读广度。 这一拓展方式,是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识点、 文化 点进行延伸、重组、升华,让教材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如在六年级有一个单元是以“走进鲁迅”为主题进行编排的,课本中涉及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和鲁迅相关的文章,“资料袋”“日积月累”中还介绍了鲁迅和鲁迅相关的作品和 名言 。 整个单元学习完之后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时候推荐阅读《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逝去的锐利》等书籍,学生也会兴趣十足。 3、以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由一篇文章进入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入全面的体会人物特点,我们也可以适时引入相关文章或书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如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的教学中,课堂上再讲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将《临死前的葛朗台》这篇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出示不同版本的《儒林外史》,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学了《将相和》,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 其它 故事;学了《草船借箭》,让看过的学生讲讲其它体现诸葛亮才智过人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4、以教材中文章的作者为衔接点,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的作品。 教材中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果老师能掌握这个元素,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需要。如在四年级《蟋蟀的住宅》一文选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学完此文后学生对虫子的世界充满了新奇,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昆虫记》。 二、利用课内时间及时反馈,定期交流,使学生保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开展阅读活动,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将课外所得感悟于课内及时交流。 1、全班同学“同读一本书”,阅读并做批注,写一写阅读的收获和感受。教师及时调研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课内的时间进行阶段性的阅读汇报交流。共读一本书结束之后,还可以让学生谈谈通过这样的拓展阅读,自己对课内文本的再感悟。 2、自助式阅读,根据近段时间的学习,找到相关的阅读作品,进行自助式的(自由选择内容、根据实际选择数量)阅读,教师随时、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利用课内阅读时间,开展“好书推荐”“故事会”等活动,通过介绍,同学之间可以交换阅读。 3、开展“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父母和孩子共读,营造家庭的阅读氛围。 4、定期进行“阅读小明星”“书香家庭”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保证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 4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方法 一、 架设桥梁,找准阅读衔接点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是课外阅读应建立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对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上,更应该体现在对课外读物的把握与引领中。 我校各个年级均立足于学段特点,选取各具特色的阅读衔接点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选取了下册第八单元“ 神话故事 和民间 传说 ”为实验蓝本,本单元有《古诗两首》《女娲补天》《西门豹》《夸父追日》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 成语 故事《画龙点睛》等内容。 每篇课文或体现了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或体现了民间传说中人物品质的美好。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两种类型文章的特点,结合课文我们推荐给学生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学习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后。 我们推荐了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学习了《女娲补天》后,我们带领孩子阅读了《女娲造人》;学习了民间传说《西门豹》后,我们推荐了《西门豹罢官》;学习了“语文园地”中若干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有关的 歇后语 后,我们又推荐了《八仙过海》《包公断案》等故事、传说,还推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长篇故事的片段。 此外,《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鲤鱼跳龙门》等都是教师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的推荐篇目,学生畅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从而进一步体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特点。 二、 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题的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如果我们的老师费尽心机,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兴致勃勃地推荐给孩子,却发现孩子们压根不愿意去阅读,那将是一件多么扫兴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如何调动学生的前期阅读兴趣,是我们老师需要直面的问题。 老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阵地应是课堂。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我在执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感慨于人教版教材编写者的匠心独运。《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组课文,编排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 诗中写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们为什么要在七夕这天抬头仰望星空去“看碧霄”?牵牛织女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渡河桥”?嫦娥为什么会偷灵药?灵药有怎样的作用?偷了灵药为什么会后悔?课堂上。 孩子们预习完古诗后的一个个问题,就是促使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我在还没有执教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就下发了阅读材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嫦娥奔月》,让学生带着自己初读古诗的感受和疑惑去课外阅读这两篇神话故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对古诗相关的神话故事有了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在课上说说这两个故事,带着阅读感受进行古诗学习,不仅学生的疑问豁然开朗,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诗意的表达,课内阅读收效显著。 当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与课前留疑、课前激发有所联系,更和课后交流、展示评价息息相关。教师要保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让课内外阅读互为补充,阅读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何愁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 归纳总结,运用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这便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确,我们教会学生读通、读懂文本不是目的,学生是否能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提高语文能力,服务于未来的生活、学习,方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因此,我们在课内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得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服务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仍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我在执教这一单元时,为达成目标中提出的“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学习故事中人物出色的品质”等目标。 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我结合每课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此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一般方法为 “划句子”“想画面”“写感受”。“划句子”即标注出能表现出故事的神奇的句子,如《女娲补天》中“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 《夸父追日》中“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然后结合这些神奇的描写,引导学生“想画面”,大胆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深入讨论中感受主人公不怕困难、为民造福的出色品质,最后“写感受”,表达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此外,对于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见的疑难问题,如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词语,我也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跳过去”“猜一猜”等方法去解决,运用课内方法,疏通课外困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搭建平台,交流阅读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 儿童 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之后,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课外阅读交流和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讲、展、赛等形式。“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即展评,就是展评出色的读书笔记、记录卡、剪报等;“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和交流,使孩子们看到学习的成果,从而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让所有的孩子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