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出自于哪里?
意思是”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空”,穷。”乏”,绝。 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扩展资料: 孟子散文的特点: 1、善用排比,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2、喜欢使用比喻,能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3、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参考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所作散文)_百度百科
饿其筋骨劳其体肤空乏其身出自哪里
饿其筋骨劳其体肤空乏其身出自《孟子告子下》。全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为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本篇包括政治、战争、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治国问题,也包括教育、历史、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非常著名的一章。全篇原文共16章,选10章。
劳其筋骨是什么意思
“劳其筋骨”是筋骨劳累之意。 出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节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文章赏析: 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 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 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劳其筋骨 苦其心志什么意思
筋骨劳累,心意苦恼。 出处:战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节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扩展资料: “劳其筋骨 苦其心志”的诗文赏析: 《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连串结构相同的句式,孟子文之称雄辩,这类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配合归纳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这种句式,在数量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认为“生于困境”确实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然后,极力铺排艰难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与圣人成功的困难形成对比;总结先贤们面对苦难的正确态度和对待方法,最终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很有说服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