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付拼音
“应付”,拼音是yìngfù。 1、谓对人对事采取方法或措施。出自曾巩《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本院但干脩实録,於诸处检借文字,并须当职官员封记往还,疾速应付。” 2、应酬;敷衍。出自《朱子语类》卷107:“若是举错了,也是自家错了。本不是应付人情,又不是交结权势,又不是被他献谀,这是多少明白。” 3、支付,供给。出自《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姐丈,且将这些钱去收拾起店面。开张有日,我便再应付你十贯。” 4、应允。出自武汉臣《生金阁》第一折:“我说的话,你可依的我么?但道的都应付。” 5、思忖,思量。出自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自应付,我则待赤心报国,将社稷扶。” 应付造句: 一、面对考官的提问,李明应付自如。 二、面对威吓,他面不改色从容应付。 三、我们搞卫生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四、想不到他年纪轻轻,在这种场合态度从容,应付裕如。 五、这些记问之学应付考试还可以,用在实际中就不行了。 六、今晚你要好好地养精蓄锐,以便应付明天的考试。 七、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他纵横捭阖,应付自如。
应付读音
应付的拼音:[ yìng fù ] 基本解释 1. 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局面。~事变。事情太多,难于~。 2. 敷衍了事:~事儿。 3. 将就;凑合:这件衣服今年还可以~过去。 扩展资料: 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汉语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