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之时,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长年征战在外的刘邦就已经册立吕雉所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以此来稳定自己的大后方。而随着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登基称帝,坐享天下荣华富贵、年事已高的刘邦开始想要废长立幼,立爱妾戚姬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之所以想要立刘如意为太子,主要还是因为刘邦当时最宠爱刘如意的母亲戚姬,经不过戚姬长期的哭哭滴滴,刘邦还是动了易储之心。
而对于当时的患难夫妻吕雉,刘邦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至于吕雉的儿子、太子刘盈一直就以“仁爱软弱”为著称。而对于最宠爱戚姬之子刘如意,晚年的刘邦越看越爱,越看越觉得这个孩子的体型容貌与自己非常相像,甚至极端到觉得这孩子的言行举止都与自己类似。
每每对于刘盈与刘如意的差异,刘邦就更加喜爱这位爱妾戚姬所生的儿子刘如意,还经常感慨“此儿类我”。早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就把幼年的刘如意分封为代王;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赵王张敖被废后,刘邦把刘如意改封为拥有封地面积更大、更富有的赵王。
随着刘邦改封刘如意为赵王后,能在诸侯王层面给予爱子刘如意的已经到达了极限,刘邦理所当然的把眼光投向了刘盈的太子之位。从汉高祖十年到汉高祖逝世的两年多时间里,刘邦多次把自己想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告诉群臣,然而直至刘邦逝世,也没有成功改立太子。
那么,为什么一心想要废除刘盈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刘邦,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想法呢?熟读史书,理清刘邦想要废立太子事件发展的脉络,会发现刘邦是经历了三个回合的较量后,才最终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一、朝中沛县乡党势力坚决反对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的一次朝会上,刘邦首次开门见山的向群臣提出了自己准备“废除刘盈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为太子”想法。群臣在一阵吃惊后,开始纷纷进谏,表示坚决反对无端废立太子。
当时的朝堂之上,由于是建国之初的缘故,放眼望去尽是开国功臣。而这群开国功臣就以沛县乡党势力为主,因为刘邦就是沛县之人,也是从沛县开始起义的,一大批沛县出来的起义人士都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汉朝的开国功臣。
这批沛县乡党势力中,像萧何、王陵、夏侯婴、周昌、周勃、灌婴、樊哙等一等开国功臣,都是看着刘盈长大的。他们与吕雉母子的亲近关系远远要超过戚姬母子,就冲着这份地缘关系,沛县这批开国功臣感情上就偏向了吕雉母子。
再加上,刘盈为太子期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过错,而且刘盈完全具备成为一代仁君的潜质。就因为刘邦喜好,就要立幼子刘如意为太子,公然违背无端废立太子的大忌。这样就难怪群臣会强烈反对刘邦废立太子了。
在易储这件事上,优势一边倒的倒向刘盈这一边。而在群臣的反对声音中,又以当时的御史大夫周昌的强烈反对最具代表性,也对刘邦的影响最大。
周昌是当年荥阳之战中以身殉国的战将周苛之弟,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多年,汉朝建立后,周昌被刘邦封为汾阴候,之后任汉朝中央政府御史大夫一职,位列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为整个国家监察机构的首脑。
周昌生性耿直,并且一直以来就以敢于直言进谏所闻名,在群臣中威望极高。当初周昌因禀报要事,在皇宫中撞见刘邦正与戚姬调情说爱之时,扭到就走,恼羞成怒的刘邦抓住周昌骑在他身上,问到:“你看看朕像哪类君主?”周昌直接就留下了句:“我看陛下就像当年的桀纣。”从此之后,就连刘邦也开始畏惮周昌。
等到刘邦在朝堂之上提出要废立太子之时,周昌更是强烈反对,猛烈进谏刘邦不能废立太子。因为周昌口吃的缘故,加上非常愤怒,就进谏刘邦说到:“臣虽然不善于言辞,当臣还是知道不不可废立太子;虽然陛下想要废立太子,但臣也不不会俸诏的。”
通过第一回合的较量,刘邦初步意识到了群臣一致都不同意自己废立太子,御史大夫周昌更是留下了“不奉诏”之言。经过这一的朝会,刘邦心理上也认识到了废立太子的艰难程度,但经过仅仅这一回合较量,还远远无法打消刘邦的废立太子的想法
二、太子党的以死抗争
经过第一回较量,让刘邦深深的意识到了沛县出来的开国功臣的强烈反对态度,也让刘邦感到了群臣之中反对其废长立幼的信念。于是,刘邦似乎是更加巧妙是利用当时的局势,打击了一下当时反对其废长立幼的群臣势力。
首先,刘邦以赵王刘如意的安危,听信御史赵尧的意见,好言相劝的把当初“臣期期不奉诏”的周昌弄去任赵国的丞相,这就等于把周昌从中央政府流放到诸侯国任职了。刘邦还诚恳的劝说周昌:“希望其能好好辅佐赵王,除了你之外,再也没有人能够在多年以后替我保全赵王的安全。”
其次,当时长安百姓哭诉丞相萧何掠夺百姓土地、收刮民脂民膏,当刘邦向萧何问起此事之时,萧何竟然还建议刘邦开放皇家园林上林苑让无地百姓耕种,对此刘邦大为光火,就把萧何打入了牢房,不过很快就萧何放了出来。
等到外放周昌任赵国丞相、萧何入狱出狱一事后,没过多久,刘邦再一次向群臣提出了他“废除刘盈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此时的群臣强烈反对的嚣张气焰明显降低。
似乎刘邦的目的就要达到了,然而接下来太子党中的两人是强烈谏言,又给刘邦废立太子之心浇上了一盆冷水。
先出场的是当时的太子少傅张良,这位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的人,汉朝建立后以黄老之学修身,不问名,不问利,对封爵食邑等功名利禄都泰然处之,宛如隐士一般。
而在刘邦决心要废立太子之际,帝师张良开始旁征博引的向刘邦论述无端废长立幼的危害,讲述太子刘盈的宽厚仁爱,以此打消刘邦的废立太子之心。
后出场的是当时的太子太傅叔孙通,当时鼎鼎有名的儒学大师,汉初的一整套礼仪规范全部是他和弟子制定的,深得刘邦赞赏。
当张良劝说刘邦后,作为太子刘盈指导老师的叔孙通也开始进谏:他以晋献公废长立幼导致晋国内乱长达数十年的历史典故为例,强烈反对陛下废长立幼。再就是多言太子刘盈仁孝和吕后与陛下患难与共多年,请求陛下禁止废长立幼。
最后,叔孙通留下了一句狠话:“陛下若一定要废长立幼,那就让臣先死,让臣的鲜血洒在陛下面前。”
刘邦看见叔孙通都以死劝谏了,又想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的劝谏,刘邦也不想把事情搞的太僵,就无奈答应下来。再一次同意不废长立幼,刘邦的愿望也由此再一次落空。
通过这第二回合的较量,让刘邦认识到太子一党的强烈反抗的信念,也再一次让刘邦看到了废立太子的难度之大。同时,迫于现实的无奈,刘邦废立太子的信念也渐渐的淡了下来。
三、商山四皓的出现
汉高祖十二年初(公元前195年),东征英布回来的刘邦,本来就身染重病的刘邦病情再一次加重,而此时距离刘邦只有几个月时间了。弥留之际的刘邦决定为废立太子之时,作最后的一搏。
按当时的惯例,想要废立太子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由群臣联名举荐,最初的刘邦也是一直想要走这条路,不过两个回合较量下来都失败了,这条路是彻底走不通了。还有一条路就是太子主动让贤,自动空出太子之位,虽然走这条路难度很大,但刘邦还是想要试一试。
刘邦原本是想要在宫中设下家宴,宴请太子刘盈,打算利用太子“仁孝软弱”的特点,自己以父亲的身份要求太子进行让贤。
然而,刘邦的这一想法怎么能逃脱张良、吕后的眼睛,况且,吕后早已听取张良的建议,早就邀请到了刘邦都请不来的著名隐士“商山四皓”。张良、吕后正准备利用刘邦举行家宴之际,反将刘邦一军,亮出“商山四皓”王牌,使刘邦彻底放弃废立太子的念头。
当“商山四皓”跟随太子刘盈身后出现在宴会上时,看着这四位满头白发、神采奕然的高龄老者,刘邦大吃一惊,赶忙发问这四位老者是什么人?
没想到“商山四皓”听到刘邦的发问后,主动向前自报姓名,四人分别名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多年隐居于商山之中。
刘邦非常惊讶的问到:“当初朕多次请求您们出山,您们都故意躲避拒绝出山;如今,为什么您们都愿意伴随着太子左右呢?”
商山四皓回答到:“陛下轻士善骂,我等都不愿受辱,所以才选择躲避拒绝出山。如今我们知晓太子仁孝爱士,天下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都投奔到了他的门下。”
刘邦听完商山四皓的一席话,感慨万分的说到:“那就劳烦各位好好辅佐太子。”等到宴会结束之际,刘邦目送太子一行离去,并且召唤戚夫人过来,指着那商山四皓对她说到:“我本来是想更换太子的,但是有他们四个人辅佐太子,可见太子的羽翼已经形成非常丰满了,在也难以撼动了。”
经过了第一回、第二回的较量,刘邦已经深知废立太子之事已经基本上是不可能之事。但是,刘邦还想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自己弥留之际做出最后一搏,结果在这第三回的较量中,刘邦彻底败下阵来,看到商山四皓归顺太子之后,刘邦彻底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经过了这三个回合的“废立太子”的较量后,弥留之际的刘邦彻底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现实也没有留给他反悔的机会了。汉高祖十二年四月(公元前195年6月),刘邦在长乐宫中逝世,享年62岁。刘邦逝世后,太子刘盈继承了皇位,即为汉惠帝。
参考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留侯世家》 《史记·张丞相列传》 《资治通鉴·汉纪》 《刘邦正传》 《张良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