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鱼

中华鲟是什么
中华鲟是什么
提示:

中华鲟是什么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是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相关说明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华鲟 (鲟科鲟属动物)

中华鲟的详细资料
提示:

中华鲟的详细资料

中华鲟为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体50-300千克,最大个体可达600千克,平均体长约40 cm,最大长度为230 cm。它是长江中最大的鱼,因此被称为“长江鱼王”。 身体呈纺锤形,有一个长长的头尖和一个长长的鼻子。嘴前面有四个鼻孔胡须。嘴位于腹侧。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 身体侧和腹侧有两条线。尾鳍为歪斜型,基部较宽,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面,鳍基部和尾鳍有棘鳞,肠有螺旋瓣,肛门和排气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开口远离卵巢。 中华鲟是一种底栖鱼类,生活习性很窄。它是一种食肉鱼类。它主要以一些小型或缓慢移动的底栖生物为食。在海洋中,主要以鱼为食,其次是甲壳类,软体动物较少。 扩展资料: 中华鲟分布于北半球。有九个自然分布区:太半洋东海岸、北美洲大湖区、大西洋西北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北美洲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西伯利亚和北冰洋盆地;黑龙江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 中华鲟栖息于水的中下层。在产卵期,海河的洄游和河流定居物种向河流上游迁移。冬季主要在河道或近岸深水区。一般来说,浮游生物在幼虫期被吃掉。幼鱼的主要食物是水生少毛类、水生昆虫、小鱼、虾和软体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鲟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鲟

中华鲟的详细资料
提示:

中华鲟的详细资料

中华鲟,别称鲟鱼、鳇鲟、黄鲟、潭龙、鳇鱼、鲟鲨。属鲟形目、鲟科、鲟属、中华鲟种。 形态特征: 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230厘米。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 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 生活习性: 鲟鱼栖息在水体中下层。海河洄游性和江河定居性的种类,在产卵期均向河上游移动。冬季多在河道或近岸深水处。仔鱼期一般食浮游生物。幼鱼期多以底栖的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小型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成鱼期食底栖动物或动植物渣滓,铲鲟则仍以浮游生物为食。 种群现状: 全球的27种鲟鱼中,有23种濒临灭绝,1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代表着以鲟鱼为旗舰物种的淡水生态系统在衰退。 扩展资料 分布范围: 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唯一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曾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以长江出产较多。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鲟鱼

上一篇:金色大晶体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