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西方人都无法接受我国的传统餐具筷子。作为中国人,我们自然知道筷子这种餐具难学易用,只要学会筷子的用法,这种餐具不知比刀叉、汤羹好用几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筷子的发展史,看看这种神奇的餐具究竟是何人发明的。
文献记载,早在远古时期,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后,筷子便已经出现了。有了火焰的帮助,原始人终于可以吃到烹调后的熟食。不过,熟食烹饪后往往温度较高,若直接用手抓势必会被烫伤。聪明的先民便使用短树枝,在火堆里拨出食物。久而久之,祖先们使用树枝的手法愈发熟练,这也为筷子的诞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关于筷子的起源,我国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远古大洪水时期,大禹为了治理西南地区的水患,曾带着族里的年轻人争分夺秒与洪水作斗争,即便是吃饭也舍不得耽误工夫。
某天,大禹在与伙伴们烤肉时,烤熟的肉十分烫手,根本没办法抓着吃。河道的疏通迫在眉睫,但大伙又饿得饥肠辘辘,这该怎么办呢?大禹想了个好主意,他从旁边捡来两根短树枝,用树枝从火堆里夹出烤肉,与大伙分而食之,迅速填饱肚皮投入战斗。
时间一长,大禹和他手下的河工都学会了如何使用树枝筷子。后来,这种风俗流传到其他部落,大伙发现筷子简直太方便了,既能夹取滚烫的食物,又能让手保持干净。久而久之,筷子便成为中原地区老百姓的惯用餐具。
史上最有名的筷子,莫过于殷商末代帝王帝辛的“象牙箸”。前些年网络上有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说的是纣王本是个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君(据史料记载,帝辛在位前期的确做出不少实绩),后来,有人献上一副象牙筷子,从此便引发了一代帝王的堕落历程。
为了搭配这双象牙筷子,纣王命人打造了一套金盏玉蝶,后来的每顿饭都要吃龙肝凤髓。随着时间的推移,纣王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奢靡,香车美人,豪华宫室杳然而至,一点点耗光了殷商国运,将成汤传下的家底尽数败光。
谁能想到,这一切的起源竟是一双小小的象牙筷子呢?
当然,这种说法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毕竟“箸”这种叫法的出现,已经是汉代以后的事了。虽然趣味性十足,却不可当成真实历史,列位看官且一笑置之。
根据文献的记载,商朝时期的青铜冶炼工艺已经比较成熟,所以,当时上流社会最流行的是铜筷;到了周代,士大夫们偏爱铁筷、玉筷。当然,使用这类筷子的无不是上流人士,普通的老百姓仍以木筷、竹筷为主。
唐朝时期还有个“赐箸表直”的典故,借筷子来形容刚正不阿的大臣。李隆基在位期间,朝中有个直脾气的大臣宋璟,此人颇有魏征之风,在天子面前直言敢谏。某年唐太宗送了宋璟一双金筷,表彰他对大唐王朝的忠诚:“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
在秦朝以前,人们管筷子叫“梜”,当时的文字大多遵循象形的造字规则,“梜”这个字用来形容筷子简直再贴切不过。从字形上来看,其意为用来夹东西的木头,也就是筷子。《礼记》记载,“羹之有菜者用梜。”
在两周时期,时人烹饪的方式比较少,不像现代厨师掌握了煎炸烹煮炖等加工方式,当时的菜肴大多是以“羹”的形式出现的,和现在的炖菜差不多。吃炖菜,自然无法直接上手捞食,因此必须要用筷子辅助进食。
1972年,尼克松万里迢迢来到我国,周总理接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美国总统,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国宴。国宴不止菜肴精致,餐具也比较讲究,当时周总理挑选的餐具是享誉盛名的江安竹筷。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周总理的做法,明知道美国人用不来筷子,却没有为外宾配备刀叉。实际上,这正是周总理用心良苦的结果。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刀叉酷似我国古代的冷兵器,寓意不好。将刀叉换成筷子,就是期望两个世界强国能够和平共处,不要妄动干戈。
筷子文化发展到今天,已具备相当深厚的底蕴。在我国,有一位专门收藏古代筷子的收藏家,在他的收藏室里足有六百种造型、材质不同的筷子,令人叹为观止。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筷子!
首先,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阴阳理念
然后,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
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
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中国人讲究合二为一,比如: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而中国的什么都是合在一起的: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
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所以,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参考资料:
【《中国筷子起源》、《筷子中的阴阳理念》】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