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面的介绍,这两类人则面临着麻烦了。高杠杆的炒房客首当其冲,拆东墙补西墙的开发商也是如履薄冰,原因很简单,房地产高增长已过去,赚钱越来越难,虽然在政策调控下,楼市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但他们要承担资金利息等成本,弄不好不仅赚不到钱,还很有可能出现亏损。如果再算上房产税,甚至空置税这样的预期,这两类人怕是要睡不着觉了。
楼市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不少人关注。转眼间,2020年快过去4个月了,随着社交活动逐步恢复正常,人们对房子的话题讨论又开始多了起来,房子作为生活必需品,往往与年轻人结婚、子女上学等人生大事紧密相连。
2020年的楼市将会怎样?到底是应该买房还是卖房?很多人非常期待这个答案。信口开河的话自然不会让人信服,但哲学上有一句话是:透过事物现象看本质。我们不妨来看看楼市出现的4个现象,其中一些还是首次出现。
1.打折促销声不断。受本次“黑天鹅”事件影响,不少房企在网上开启了卖房模式,“75”、“78”折等优惠口号不断,而且,一些房企在全款、公积金和商业贷款方面都做了区分,如果是团购的话,优惠还可以谈,目标就是一个,通过区分档次,吸引购房者关注。
2.楼市调控未放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驻马店、宝鸡、广州、海宁和青岛等城市发布对楼市“宽松”政策,对此,央媒经济日报说“一些地区曾多次出现放松楼市调控的试探性松绑,向市场和社会发出了错误信号”, 结果不用说,很快就遭到“下架”,“一日游”成为了楼市的“热词”。
3.房价“只涨不跌”预期在改变。58同城、安居客对购房者心态调研结果显示,有4成的购房者表示暂缓购房观望一段时间。很显然,不少人并不着急买房,按照过去的思维,如果认为房价上涨,即使砸锅卖铁也会想办法买入,但现在明显不是,意味着人们对“房价永远上涨”的心态有所动摇,这是过去难见到的现象。
4.城市房价涨跌数量“多空转换”。从统计部门发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涨跌变动情况看,在2月份,除了持平的23个城市,上涨城市数量只有21个,而下跌城市数量达到26个,这是近年不曾见到的情况。虽然3月份市场有所恢复,但并不意味着楼市回暖,因为人们更关注这种趋势的变化。
除此之外,楼市还有两个现象受到大家关注:
一是国家电网和中航两家央企退出房地产,按理说,国家2010年就要求央企退出房地产,央企退出也属正常现象,但在这些年房地产一路快速发展,仍旧有一些央企保留了房地产业务。在业内看来,随着房地产红利衰减,央企此时退出自然会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二是开发商拿地慎重了。根据数据显示,3月份前50强开发商拿地总额同比下降38.5%。其中融创孙宏斌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拿地更审慎”。在业内看来,孙宏斌从一向激进变得保守了。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发商在土地市场上的举动,无疑释放出对后市并不乐观。
从以上现象看,楼市并不像部分媒体报道的那样火热,就连统计部门的公开数据也显示,3月份的楼市成交只恢复到去年的85%左右。就不少卖房人的感受来看,二手房价格并未出现上涨,有的比去年还下跌了。
从资金面上看,一季度货币供应M2虽上涨了10.1%,但央行多次强调,释放的资金是用于支持实体经济,LPR虽然经历数次下调,但对房贷利率影响有限,即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在4月的中央会议上仍重申“房住不炒”,房地产在无大量资金的推动下,要想快速回升自然不容易,房价走势显而易见。
其实,这些现象不是“人为制造”,其背后却是中国人“不缺房子”的客观事实,央行的这份报告算是坐实了。
报告显示,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拥有率达到96%,有两套住房的占比31%,有3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10.5%,家庭户均住房为1.5套。换言之,就是只有4%的家庭没有住房,此前老有媒体说这个被那个平均了,显然不符合事实,如果说无房家庭被有房家庭平均的话,也只有这4%算是,绝大部分家庭至少有1套住房,而户均1.5套房,更是远超国际1.1套的平均水平。一句话,不但中国住房总量不缺,而且绝大部分家庭房子都够住了。
谈到房地产,不得不提李嘉诚。李嘉诚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进入房地产,说是房地产开发的“鼻祖”也不为过,在房地产上摸爬滚打多年,李嘉诚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也有独到的做法和看法。在内地开发商大举扩展规模期间,李嘉诚早在7年前就对内地的房地产项目进行了“收缩”,很显然,如果房地产有利可图,作为商人有好生意怎会不做呢?能解释这个原因的就只能是他的经商哲学—不赚取最后一个铜板,如果都想在最高点撤出,怎能独善其身?
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李嘉诚早就预言,租赁市场将持续发展。对于这一点,国家早已在这方面进行了谋划,比如修订土地法,让农村集体经营用地直接入市,可以持续供应租赁住房,而且国家也在鼓励企业参与到长租市场发展,一些企业也看到了这一商机纷纷布局,可以说,李嘉诚的这个预言成为了现实。在未来,少部分不打算买房,或者买不了房,还可以选择租房,人人有房住也在一步步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