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还是不送,是一年一度教师节必讨论一番的话题。
教师节的设立,是为了肯定教师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不过,现在的教师节却慢慢地“变味”了!
9月7日,福建福州,网传一中学教师要求学生送教师节礼物。
在网传截图中,班主任在群内要求学生投票,是否同意用班费为各科共12名老师各准备一份礼物。
在投票界面,班主任写到:
孩子们要学会感恩,感恩老师的辛苦,表一份心意,这里我们班统一用班费以班级的名义为全科12个老师分别准备一份礼物,你们就不用再单独买教师节礼物了。
并且设置了两个选项:
A、同意
B、不同意(要把你的具体建议买什么提出来)
有学生对此投票行为产生质疑:选项设置是否意味着不论同不同意该做法,都要给老师买礼物。
班主任没有正面回应学生的质疑,并讽刺该学生“阅读能力有问题”,并称该名学生已经给自己造成了很多麻烦!
班主任称不准备教师节礼物请转班!
有记者致电学校,学校工作人员称已经在9月3日通知老师们不要接受学生送礼,此举为老师个人行为,目前该班主任已经停职。
这位班主任的做法也着实惊呆了我!
且不说教师本身收受家长或者学生的礼品或礼金就是 违规的,竟然还有班主任组织学生统一给各科老师买礼物, 不买还威胁学生!
如此强势的老师,我还是第一次见。
家长们表示:
许多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其实,关于老师该不该收受学生或家长的礼品一事,早在2014年7月,教育已经印发 《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
将不得收受学生或家长的礼品或礼金等行为列为教师师德师风“六严禁”。
而且,在近几年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中,这一规定一直常抓不懈。
但是,为什么教师节给教师送礼之风并没有彻底杜绝, 尤其是在广大市区,送礼之风何以屡禁不止?
别人都送,自己不能不送
对家长们来说,一到教师节就犯愁:
给孩子的老师们送什么礼物呢?
送什么能拿得出手呢?
送的不合适还不如不送,但不送,又怕其他孩子都送,自家孩子不送会被另眼相待?
......
对孩子们来说,教师节给老师送点小礼物不仅可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喜爱,还能哄老师开心,能让老师关注到自己。
特别是在别的同学都送的情况下,自己不送就会觉得在老师面前低人一等。
对老师们来说,学生如果都不送教师礼物,倒也没什么。
就怕学生们有的班送,有的班不送,有的老师能收到礼物,而有的老师就收不到礼物。
这样一来,那些能收到学生礼物的班级,就会被认为老师教得好;
而那些收不到礼物的班级则会有老师教得不行的嫌疑。
而那些能收到礼物的老师脸上肯定有光,而那些收不到礼物的老师则无地自容。
“变了味”的教师节害了谁?
在我看来,教师节送礼没有谁是赢家。
一方面很多家长并不情愿给老师送礼,即使送礼也是心有不甘, 因此为家校矛盾埋下隐患!
另一方面老师收了一堆鲜花,本子、钢笔、水杯等小礼品,大多都用不着。
同时又造成教师之间的攀比和心理不平衡的情绪等,同时也为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种下祸因。
另外,伤害最大的当属学生,无形之间孩子们真实表达情感的心理被扭曲,也种下了虚荣和攀比的不良种子。
尊重和理解才是最好的礼物
学生感恩老师是没有错的,但是感恩有很多种方式。
本身不挣钱的学生跟家长要钱给老师买礼物,这本身就是在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
家长抚养孩子长大不容易,不也应该感恩以待吗?
因此,换一种不买礼物的感恩方式或许更有意义!
1. 给老师写一封信。
有的孩子比较害羞内心,那就给老师写一封信,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不管是说学习、说老师上课、还是自己的梦想……
2. 为老师画一幅画。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这幅画的制作,包含了家长以及孩子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戴。
3. 做一个手工。
自己制作的礼物会比买来的更有价值和意义,手工玫瑰、折纸、许愿瓶......这么用心的礼物不仅老师会喜欢,还能在制作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4. 唱一首歌、跳一段舞。
还有的孩子多才多艺,那可以给老师唱一首歌、弹一支钢琴曲、一段优美的舞蹈、一段独白朗诵,让爸爸妈妈帮忙录播,然后用微信发给老师吧……老师听了、看了说不定就感动的稀里哗啦了。
5. 体贴的关心。
老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教室或办公室,我们可以送老师一个小盆栽,清新空气,也能美化环境。或者送老师一杯润喉的茶,一节课下来总会口干舌燥。
6. 合办黑板报。
教师节来了,三五个同学可以合办教师节班级黑板报,有出谋划策做指挥的,有绘画设计大框架的,有找资料写内容的……
几个人分工合作,一块做一个漂亮精彩的黑板报,会在教师节这天增色不少哦!
上面这些教师节礼物虽然很简单,但老师会很喜欢,因为每一种礼物都有孩子的心意、爱和成长在里面;
这才是老师最想要的 “教师节礼物”。
让教师节简简单单,让孩子自由表达创造,这才是孩子、老师、家长和社会都喜欢的教师节!
文章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如 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